发微信语音才是身份的象征?

2018-07-27

极客君不知小伙伴们还记不记得,之前极客君写过一篇关于非洲人吃泡面的文章。大概是说泡面这东西在非洲比较少见,不少非洲人把吃泡面当成了身份的象征。

  而最近,美国石英财经网刊登了一篇文章称:在中国,发微信语音才是身份的象征。除非你是领导或者老板,否则语音信息这项功能最好还是慎用。

微信图片_20180727114213.jpg

  语音轰炸容易激怒收件人

  作为国内用户日常使用微信比较频繁的功能之一,语音在提供信息多样化的同时也是受用户吐槽最多的功能。早前甚至有“微信语音该不该存在”这样的话题在网上掀起过激烈争论。

微信图片_20180727114218.jpg

  与国外邮件往来的交流方式不同,国内职场倾向于用微信交流工作事项。虽说即时通讯提高了职场上的工作效率,但接二连三的语音信息无疑会给接收方带来不少麻烦。

微信图片_20180727114221.jpg

  据美国石英财经网发表的文章称,事实上,在微信中发语音是一种十分令人反感的行为,通常只有上级向下级发送时接收方才能容忍。

  文章称,给某人发送语音而非文字微信,无形中在向对方表明:“我显然比你更忙,或者说我的时间比你的更重要。”发送方节省了时间,却是以给接收方造成麻烦为代价。因此,它几乎总是被使用在一种不对称的关系中——例如当老板向下属传达指令时。

微信图片_20180727114224.jpg

  对于这样的说法,文章并没有给出确切的考证。但想想你的领导或者客户,向你发送一连串的微信长语音时,你是否赞同这样的说法呢?

微信图片_20180727114227.jpg

  微信聊天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事实上,尽管发送方发送语音可以减少文字输入的时间,但对接听方来讲,或许需要花上比阅读文字更多的时间去听上一段语音。整个对话下来,效率其实并没有高出多少。

  此外,在应对多个对话列表和信息时,语音信息只能显示话语的时长,接收方根本无法判断信息内容的重要程度,从而知道哪些对话内容应该优先接听处理。

  不仅听着烦,接听更麻烦

  看到这里不少人要说了:难道语音转换文字这个功能没用过?转换的时间也就几秒的事情,干啥跟自己过不去。

  从当前的微信来看,语音转文字这项功能仅支持识别普通话,而且其准确率并不差强人意。加上不同用户的口音差异以及不同地区的方言,转化出来的文字可谓错漏百出。

微信图片_20180727114231.jpg

  而对于接收方来讲,倘若收到语音时正好在餐厅或者 KTV 等嘈杂的场合,大概只有把手机贴近耳朵或者找个安静的地方才能听清对方的语音信息。而在图书馆等安静的环境,或许你还需要插上耳机线。

微信图片_20180727114236.jpg

更为麻烦的是,微信的语音信息并不能像文字信息那般便于搜索。当需要找回某条聊天记录时,用户无法像查找文字信息那般输入关键词搜索。而对于需要将同一信息转达给多个人时,语音信息也不支持转发。

西安软件开发、西安APP开发、西安软件外包、西安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建设、电商软件开发、社交软件开发、直播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制作、西安区块链开发

微信图片_20180727114240.jpg

  如今手机上的输入法也发展得比以往成熟,大多支持通过语音进行打字输入。倘若处于特殊情况确实腾不开手打字,也可以在语音中跟对方说明一下情况。尽管发送语音对自己来说很便捷,但大多时候,打字还是更为妥当一些。

  GEEK 君有话说

  语音输入诞生的初衷,本是作为一种沟通辅助,却被部分人当成一种主要的信息交互模式?并不是说这样的功能不好,关键在于使用者如何使用它,使用的时候能否有着换位思考。

如何审时度势运用好腾讯这个多元平台,的确值得思考

2018-07-27

“这公众号变成什么鬼?”一个月前,iPhone8用户小西被公众号的改版吓了一跳,经过咨询朋友,她切换回了经典模式。

微信图片_20180727111508.jpg

更改用户多年的阅读习惯,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情。微信用户10亿,公众号的数量也于去年破了2000万,除了读者外还有数以万计靠公众号吃饭的从业人员,改版让不少人都慌得一比。

就在大众开始慢慢适应改版后,微信在7月24日发布的安卓内测版又将订阅号的呈现形式改了回去,似乎在释放“撤回”改版的信号。刚刚改了一个月就“打脸”,又给大家来了个措手不及。

在微信慌张改版的背后,是公众号流量增长进入了瓶颈期,到底是推陈出新还是破旧立新,微信为了拓展平台流量的天花板,必须做出选择。

改得有点狠,从业者和读者们都慌得一比

6月下旬,微信IOS更新了6.7.0版本,多年“没动”过的公众号突然大改版,公众号行业瞬间变天。

看似只是呈现方式有了变化,实则已改变了公众号的运营逻辑。

首先改版后所有文章的展示权利是一致的,最新发布的文章会出现在公众号页面最上方,然后会被新发布的给覆盖沉没掉,故而推送时间的把握变得十分重要。

其次,从视觉上来说,改版后的公众号从“公众号名称>文章标题”变为“文章标题>公众号名称”,在用户更容易触达内容的同时,弱化了公众号主体的标签,保持着微信做公众号“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的初心。

但更令从业者们感觉悲催的是,二条以下的内容统统被折叠,只有点击“余下几篇”才能打开,二条以下的广告和推广信息曝光率大大减少,随之而来的是其广告投放价格快速缩水,整个公众号商业运营的规则被重构。

微信图片_20180727111513.jpg

那么改版后,有没有实现微信最初的提高文章打开率、激活订阅号生态的效果呢?有数据显示,读者们整体上对这一改版并不买账。根据新榜统计的数据可见,公众号3-8条的阅读量持续走低,累计下降了8.7%,超过40%的账号呈持续下滑趋势。

微信图片_20180727111519.jpg

此外,不打开公众号首页就无法看到底部菜单栏,丧失了电商导流入口。

很多用户表示,无法一下子接受微信改版,一时间必须面对所有质量良莠不齐的文章,不再具有选择权,自己喜欢的公众号也会被“埋没”,甚至不知道文章是否有过更新。

放出“后悔”信号,因改版数据不佳?

到底为什么改版?我们把时间倒回至2018年1月份,在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曾提出要改善用户对于订阅的所有东西的阅读效率,首先是订阅的“所有东西”,二是“阅读效率”。

2012 年上线以来,微信公众号的数量得到了迅速的增长,2017 年已超过2000万,在数量激增的同时,增长率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2017年微信公众号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到18.2%,号内打开率也下降至不到5%,虽然2017年仍有7.79亿的活跃粉丝,但多数是被头部大号吸收,有47%的公众号是不盈利的。公众号的发展红利已尽,进入了明显的瓶颈期。

微信图片_20180727111522.jpg

新号很难出头,头部账号粉丝增长也遇到了瓶颈,除了账号数量太多外,单个用户刷朋友圈的时长从2015年开始一直在缓慢下滑。2017年底抖音崛起,短视频领域的产品开始以惊人的速度成长。今日头条式的信息流产品,无论是视频还是图文,可以自动加载后面的内容,刷无止境,令人上瘾着魔,用户刷朋友圈的时长下滑的更猛了。

要想提高公众号的活跃度,提高非头部账号的曝光率变得很重要,也就是能让用户读到“所有东西”。表面上,从改版后的呈现方式来看,似乎能让用户看到之前许久没点开的账号文章,但在容易被发现的同时,也有很大几率由于内容质量不佳被取关,因此也有人调侃:每一次推送都关乎生死。

对于此次改版,微信团队否定了“信息流”的说法,回复只是为了提升阅读效率,腾讯公关总监张军透露,微信在改版过程当中做过效果测试,评论阅读率都有明显上升。

至于原先置顶公众号会被削弱的问题,除了目前的“标星”外,微信团队还在做更多新的开发。长按公众号文章时,会出现“未完成功能”弹窗,可见微信原本还有更多的改版计划还没机会落实。

微信团队嘴上说得很有信心,可实际上则十分小心翼翼。苹果改版时间已过一个月,安卓则只提供了体验版,一直没有发布正式的更新版本。此外,已更新的IOS版本也可以通过切换恢复列表形式,优先考虑了用户体验。

6月中旬刚刚改版后,根据新榜的数据,相比头部大号更多的小号阅读量是有提升的,中长尾账号或因此受益。不过,“X位朋友读过”的功能本质上仍然是将流量留在头部上,有更多朋友读过就会有更高的打开率,非头部无法享受优待的同时,还有可能被看出阅读量的真实性,是否“刷数据”一目了然,中小号阅读量增长的空间有待考量。

“阅读效率”方面,从二条以后的数据表现来看,微信团队对于阅读量表现的判断出现了失误。曾经“第三条以后的阅读率会下降,这个完全不存在”的说法啪啪打脸。

此次改版除了让从业者慌得一比,用户得改了阅读习惯重新适应外,也许并没有达到微信的预期,故而选择了“撤回”改版。

“恢复”公众号和加码小程序,腾讯想要的一直没变

剁椒娱投发现,这次安卓的内测版除了恢复订阅号列表外,还给了小程序更多的曝光和留存机会——用户可以自行添加常用小程序,最多可添加50个,增加了小程序使用的便捷性。

回头看小程序从2017年初推出至今,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已经走向正轨。

2017年4月开始,微信全面开放了公众号“关联小程序”功能,支持一个小程序关联多个公众号,比起功能单一的公众号,像迷你App的小程序赋予了公众号更多拓展的可能性,无需下载App,用户可直接通过公众号关联的小程序进行如线上点餐,在线购物,查询信息,做习题等一系列操作,十分方便。

西安软件开发、西安APP开发、西安软件外包、西安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建设、电商软件开发、社交软件开发、直播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制作、西安区块链开发

今年年初,小程序通过小游戏“跳一跳”而风靡,加之通过微信群“拼团”和“砍价”等各种电商优惠手段的更新迭代,线下店铺接入小程序更加普遍,微信体系内小程序的业态呈现爆发之势。

据《2018年小程序生态进化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18年Q2微信小程序总量达100万,今年4月各类爆款小游戏的病毒式传播,以及618电商节期间商家借助小程序进行的造势宣传,促使小程序用户数出现大规模增长。今年6月,小程序累计用户总数已经突破6亿。

上周,微信为生态内的电商加码,新上线了一项名为“微信官方精品店”的功能。这是微信为商家开辟的流量入口,类似于微信为品牌方专门开设的线上门店,商家或品牌需要先在公众号后台开通“品牌搜索”功能,才能获得开通精品店的资格,此举弥补了此前微信微店的短板。

目前,有很多头部公众号早已拓展售卖商品的收入,并利用公众号为电商导流,关联小程序不仅降低了很多成本,且传播起来更为方便。

小程序的快速发展,既为公众号带来更多的收益和变现渠道,也让更多的线下、线上公司迎来了一个新的处于流量上升期的太平台。经过一年半时间,小程序用户使用习惯已经养成,消费力也在迅速提升。

作为坐拥10亿用户的社交平台,微信的一举一动都会引发不小的市场波动,公众号阅读量表现不好就“撤回”改版,小程序流量跑得快就加码优化,短视频势头正好就大力推广微视,对于腾讯而言,做出改变的出发点永远是围绕着数据和流量。

区块链能解决“疫苗溯源”顽疾吗?

2018-07-27

七月中旬,一起性质恶劣的医疗丑闻引爆了舆论。国家领导人、地方负责人先后做出批示,对涉事企业进行严查,给老百姓一个交代。

在对涉事企业的口诛笔伐中,对监管机制的反思也成为了争论的热点,我国药品、医疗监管又一次面临巨大的信任危机。在舆论发酵的过程当中,与“信任”息息相关的区块链也被不少人当做了解决问题的良方。

“良方”区块链

23日,李笑来在微博上宣称区块链技术可以用于疫苗溯源和保真。在李笑来公布他的想法之前,7月13日,疫苗事件仍未曝光的时候,创业板公司易联众董事会秘书李虹海在一次信息披露活动中表示,公司已经与蚂蚁金服通过区块链技术在疫苗溯源、处方外流等方面开展合作。23日,易联众开盘涨停。

除了对现有溯源体系的不信任外,市场看好易联众的原因还包括阿里对区块链溯源体系的构建经验。去年11月,天猫宣布其境外商品的跨境溯源服务正式上线。

在这个场景中,支付宝用户从天猫针对来自澳洲、新西兰26个商品、奶制品,提供了关于每一瓶奶制品的身份证的溯源码服务。支付宝用户扫一扫溯源码可以清晰地看待这个奶制品从生产商到整个物流,包括质检、海外仓到国内仓库,包括生产日期、流转日期的全链路的端到端的商品流通的记录。

而更早些时间,今年6月份,顺丰就对外发布了“顺丰医药供应链‘方案+’”和“顺丰医院‘方案+’解决方案”。方案中就包含了顺丰医药溯源平台并且已经实现落地。

现有体系靠不靠谱?

将区块链技术引入疫苗溯源体系中,究竟有没有必要?区块链能解决问题吗?首先我们需要对现有的疫苗溯源体系有一些大体的认识。

疫苗作为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的关键一环,始终受到全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在疫苗问题上,几乎全世界都对其实行了最严格的监管,整体安全性要求高于治疗性药品。2011年和2014年,中国疫苗监管体系通过了世卫组织参照国际标准对各国的监管体系进行的定期评估,宣布发现中国疫苗监管体系达到或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按照国际标准运作的全部指标。这意味着中国的疫苗企业可以申请特定产品预认证。通过世卫组织预认证表明特定产品的生产符合国际质量、安全和有效性标准;只有通过了预认证的疫苗才能参加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用全球疫苗和免疫联盟(GAVI)资金进行的疫苗采购。

我国的药品溯源体系是在2016年修订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中规定建立的。规范规定, 

“企业应当在药品采购、储存、销售、运输等环节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药品质量,并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建立药品追溯系统,实现药品可追溯。企业应当建立能够符合经营和质量管理要求的计算机系统,并满足药品追溯的要求。”

在追溯系统之前,我国医药行业使用的是药品电子监管码,即药品包装上的20位数字的条形码,可以实现药品从生产到流通各个环节的全程跟踪。在《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中被叫停,更换为自建的追溯系统。 

微信图片_20180727105946.png

但实际上,链得得大文手边的一盒生产于同年10月的药品包装上依然印着这个过期的药品电子监管码。

当然,除了企业自建之外,也有一些第三方企业提供的药品追溯平台。2016年阿里健康上线了其旗下的第三方药品信息追溯平台“码上放心”,其可追溯产品除了药品之外还包括食品、酒类、生鲜、保健品、农牧产品等。

也就是说,目前的药品溯源机制是由企业自身建立,或主动为第三方提供数据建立的。这样的体系毫无疑问是中心化的,其可信任程度值得打一个问号。

对于目前的药品溯源系统来说,其问题主要来自于三点:

1、 数据是否可信的问题。一方面,企业自建的溯源系统全部掌握在企业自身手中,造假几乎毫无成本。另一方面,第三方溯源机制非常忠实的发挥了它的作用,生产企业一旦对源头数据造假,溯源机制就形同虚设。实际上,本次的疫苗丑闻最初就来自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检查中发现该企业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生产存在记录造假的问题。

2、 溯源体系中“码货分离”作假掉包的问题。以目前向公众开放的第三方溯源系统“码上放心”为例,链得得大文扫描了某药品外包装上的“码上放心溯源码”,随后出现了该药品的详细信息:

微信图片_20180727105950.png

由该溯源系统可知,这个盒子的确是真的。但是其里面的药呢?生产厂家不能把条码印在药片上,也就不能保证药品在流通过程中没有被掉包。目前的药品溯源系统中,条码和RFID(射频识别)的应用范围最广,但依然无法避免造假的可能性。

3、供应链复杂的问题。药品供应链虽然在强监管之下,但依然免不了“人多手杂”。这条长而复杂的供应链上包括了原料供应、制药厂商、运输、储存、经销商、药房、医院、病区、患者等角色。复杂的供应链带来了复杂的利益关系,在这个过程当中,制药厂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其追溯系统一方面无法顾及整个供应链,缺乏头部信息,另一方面也缺乏一个可信任的第三方对整个生产流通环节进行监控和监管。

区块链能改变什么?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区块链技术能够做什么呢?

首先,区块链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系统。IDHUB创始人曲明在接受采访时告诉链得得大文,区块链技术毫无疑问可以在企业、供应链、监管、社会监督或消费者之间建立一条去中心化、可信的公有链,将药品数据上链。

在区块链药品监管和溯源体系中,药品的生产和流转信息将被记录为数据块,添加到链条中,每个区块有一个独特的加密哈希,用于跟踪该区块以及相关链条中的其他区块。区块中的数据不允许修改,彻底杜绝了在生产和供应链中出现造假的可能性。

其次,上链的数据可以包括药品的详细信息。这些数据可以包括产品生产信息:包括产地、生产批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等;还包括产品的运输信息:物流批次、运输环境、储藏环境等;最后,详细信息中还可以包含产品的流转信息:产生厂商、经销商、药房、医院、病区等。

去年9月,基因工程(GeneTech)和辉瑞(Pfizer)等制药公司联合推出了基于MediLedger区块链药品追踪项目,并进行试点应用。该项目旨在将制药商、批发商和医院等药品供应链上的节点都能够在区块链上记录药品流转数据以利用区块链证明药品的原产地和运输数据。

最后,除了流转数据上链对药品进行溯源之外,曲明认为,区块链技术可以在药品监督和管理方面做得更多:构建一个去中心化的、独立的第三方监督体系,避免了供应链、生产和监管部门之间的利益纠葛影响到溯源系统的可靠性。曲明认为,将区块链技术引入药品、食品监管,乃至于将区块链应用于政务数据中,将逐步构建一个独立于监管机构的、去中心化的、绝对可信的第三方监管平台,最终成为政务信息化、透明化的改革抓手。

区块链真的是万能的吗?

这样看,相对于目前采用的中心化的追溯体系,将区块链技术引入其中的确可以减少中心化带来的种种弊端。但是,区块链技术就能够避免疫苗事件的再次发生吗?

我们回头看看这次疫苗事件的根源:

2017年11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报在抽检中发现长春长生百白破疫苗效价指标不达标。2018年7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长春长生狂犬病疫苗生产记录造假。在通报中,药监局表示长春长生编造生产记录和产品检验记录、随意变更工艺参数和设备,违反药品管理法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也就是说,在这次事件中,对于涉事企业编造生产记录、产品检验记录的情况,区块链技术也毫无价值——上链的数据本身就是编造的,再可靠的溯源系统也形同虚设。

超脑链Ultrain创始人郭睿在接受采访时告诉链得得大文,区块链技术虽然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在这次事件中表现出的漏洞显然不是能够依靠技术解决的。

同样,他也认为,将区块链技术引入监管系统中也并不能解决传统中心化溯源系统中存在的溯源体系中“码货分离”作假掉包的问题。如何将药品映射到链上,保证链上数据与药品本身严格对应仍然是需要进行研究的。

西安软件开发、西安APP开发、西安软件外包、西安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建设、电商软件开发、社交软件开发、直播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制作、西安区块链开发

综上所述,将区块链技术引入药品溯源系统同样会面临着传统溯源系统面临的问题,仅仅能做到改善目前的状况而已,不能指望区块链应用到药品监管系统后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区块链对于药品监管系统的核心价值是提出了一个较传统系统更为完善的解决方案,将溯源体系“去中心化”,引入社会、消费者的共同监督,从而实现生产厂商、消费者、监管部门的交叉验证,从而提高犯罪分子的犯罪成本,达到减少类似恶性事件发生的目的。同样,这种去中心化、多方监管的机制也能够有效的避免2016年疫苗案中出现的监管缺位的情况。

区块链技术虽然应用场景广阔,但它并不是万能的。在更多情况下,引入区块链技术的意义在于打破传统的“中心化”模式,将机构和社会运作透明化,从而提高效率、降低信任成本。但同时业界也需要警惕,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炒概念”、吃“人血馒头”的方式渲染“区块链万能论”,从而实现“割韭菜”的真正目的,将真正做事的、优秀的区块链项目从市场中驱逐出去。

制造电脑“病毒”和消除电脑“病毒”的斗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2018-07-27

1998年7月26日,CIH计算机病毒开始袭击美国。那么,为什么电脑会感染病毒呢?

今天,世界各国电脑用得十分普遍,电脑与电脑之间为了能够相互交换信息,扩大记忆贮存容量、共同享用软件资源,它们互相连接起来,构成电脑网络。有了电脑网络,每个电脑终端都能和别的电脑终端连接,使用起来,极其方便。但是,电脑网络有利也有弊,一旦网络的局部出了故障,有时会影响整个网络,造成很大的麻烦。电脑“病毒”就是侵袭电脑网络的祸害之一。

1988年11月2日晚上,美国发生了一起轰动全球的“电脑病毒事件”,使得许多大学的电脑工作受阻,把多年来积累在计算机里的资料弄得乱七八糟。还影响了美国国防部储存在电脑里的军事机密调用。全国至少有6000部电脑受到影响,这次事件持续时间长达一天半之久,造成很大的损失。

微信图片_20180727100645.jpg

1987年12月,在以色列发现一种电脑“病毒”,后来称为“耶路撒冷病毒”,这种病毒曾使荷兰10万部电脑失灵,使瑞士的邮电系统部门电脑多日处于瘫痪状态,信件的分发也受到影响。

人们不禁要问,电脑虽然能够模拟人脑的功能,但毕竟是电子仪器,并不是有生命的肌体,怎么会感染“病毒”呢?其实,电脑“病毒”并不是真正的病毒,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就好像人们把电子计算机比喻成“电脑”一样。

我们知道,电脑是通过程序来工作的。在程序里,人们给电脑规定了工作的任务及完成任务的方法,电脑就能按部就班地照人们的意图去工作了。而电脑“病毒”实质上是人们蓄意设计编制的破坏性程序。它可以自动复制,会像病毒一样悄悄潜入计算机网络,像瘟疫一样扩散开来,破坏计算机正常的工作程序。

具体来说,电脑“病毒”的传播途径可以是这样的:编程序的人在程序中装入“病毒”,并把带有“病毒”的程序上传到网上;一无所知的受害者把受“病毒”感染的程序复制到自己的计算机中;执行程序时,“病毒”就活动起来;受“病毒”感染的计算机接入电脑网络,电脑“病毒”不知不觉地传染开来。

电脑“病毒”破坏正常程序的花样很多,有的“病毒”会把计算机应该执行的程序弄得无法执行;有的“病毒”不断地产生一些莫名其妙的数据,侵占计算机里贮存信息的空同,弄得使用者没法工作;有的“病毒”把原来排列有序的磁盘文件搞得杂乱无章,让使用者找不到要用的东西。总之,“病毒”在电脑网络中胡闹、破坏,使得所有与网络连接的电子计算机都受到损害。

西安软件开发、西安APP开发、西安软件外包、西安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建设、电商软件开发、社交软件开发、直播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制作、西安区块链开发

那么,为什么有人会去设计这些捣蛋的“病毒”程序呢?有的是为了防止他人窃取自己的劳动果实,有意在自己编制的应用程序中,暗藏一个“病毒”程序。当有人非法复制这一应用程序时,“病毒”就悄悄释放出来,损坏对方的电脑系统,给予报复。有的只是恶作剧,或者开玩笑。这类程序的作者大多是年轻的程序设计师。本文开头提到1988年11月2日发生的那起“病毒”事件,就是一个23岁的计算机科学系研究生干的。由于设计错误,最后连他自己操作的电脑也不听使唤,终于酿成大祸。

此外,有些电脑游戏程序,弄得不好也会在无意中成为“病毒”程序。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经发现的电脑“病毒”五花八门,它们中的大部分不会对电脑本身造成破坏性损害,不过是使一些电脑网络产生“精神错乱”或“白痴”,于是与这一网络相联的机构也因此遭殃:银行账目混乱,车辆调度失控,飞机起飞和降落次序颠倒,甚至使军事基地的指挥陷于混乱……这样由电脑病毒”引起的天下大乱,后果不堪设想。

目前电脑专家正在研究对付“病毒”的方法,增强电脑抵抗“病毒”侵犯的能力,有的国家还成立了专门机构,研制对付“病毒”的“解毒”程序。例如,科学家已编出三套对付“耶路撒冷病毒”的“医治”程序。它能解除这种“病毒”,重新组合电脑中原有的资料,使它们恢复正常工作。当然,制造电脑“病毒”和消除电脑“病毒”的斗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