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司快速发展背后,移动运营商正处于被颠覆的边缘

2018-06-11

6月10日消息,国外科技博客TechCrunch撰文称,全球电信行业可能将会Uber化。传统电信公司营收持续下滑,增长停滞不前,且缺乏用户的信任和创新技术。它们可能将会被一些初创公司颠覆,被去除中介角色,最终沦为垃圾管道。

TechCrunch 是美国科技类博客,由互联网方面的律师Michael Arrington建立,主要报道新兴互联网公司、评论互联网新产品、发布重大突发新闻,是美国互联网产业的风向标,里面的内容几乎成为VC和行业投资者的投资参考。

过去10年,全球电信公司增长一直停滞不前,它们一直在努力克服收入不断下滑的局面。

33.jpg

第三世界国家日益繁荣兴旺,新的工作方式的出现,以及全新的市场快速兴起背后,移动运营商扮演着尤其重要的角色。然而,财富却大多落在了互联网公司的口袋里:谷歌、亚马逊、阿里巴巴、腾讯等公司。移动运营商如今正处于被颠覆的边缘。

许多人认为金融或医疗行业会成为全球连续颠覆者的下一个目标,可穿戴设备、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被指会彻底改变这些行业。与此同时,小玩家们已经炮制出了一些很可能会让今时今日的全球主流电信业务模式边缘化的要素。

有三种要素可能会促成这一切。

缺乏用户的信任

在全球最值得信赖的100个品牌榜单上,你会发现它涵盖几乎所有行业的公司,除了电信公司以外。在榜单上,你会发现我们的连续颠覆者、著名的消费品品牌、汽车制造商——甚至银行、支付公司和医疗服务提供商。

但你找不到电信公司的名字。在增长斗争中,全球电信公司大多为了管理收益和盈利能力而疏远了它们的顾客。

此外,简单的客户契合过程常常会被破坏,电信公司一直没能带来毫无差错且响应快速的高质量服务,甚至在最重要的顾客互动上也没能带来很好的顾客体验。它们打破了与客户之间的信任平衡。

信任是去中介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像优步(Uber)或Airbnb一样。优步(Uber)在叫车服务业务中投入了信任和轻松,而Airbnb则把信任放在了客人和主人之间。另一方面,现有的可信关系很难被排除。

然而,运营商和客户关系已经准备好被颠覆,甚至比银行和医院程度更深。

流动式基础设施

正当电信公司在努力解决客户前端的问题,变得更加灵活,提高对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让整个顾客体验重新变得“出色”起来之时,小型初创公司(和大型电信供应商)正在打造“流动式基础设施”。

在如今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世界里,全球网络流量正呈爆炸式增长,而基于全球规模和负载均衡的云后端网络流量模式正变得越来越不固定,也越来越难以预测。同样地,实际上直接连接到企业网络的企业资产正变得越来越少。

物联网(IoT)正在兴起,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在于,创建更加灵活的网络基础设施(不仅连接它们的各个操作站点,而且还创建连通公共云服务提供商的可靠连接),同时将远程和移动物联网资产连接到核心网络。

与此同时,它们还需要根据日子、一天中的时间或者服务提供商正在进行的重新配置来适应流量模式的巨大变化。

流动式基础设施有望为此类挑战提供解决方案,而电信公司目前还不能在市场上提供这种概念。像旧金山初创公司Waltz Networks这样的公司,正通过为完全自我管理、流动性强的基础设施提供解决方案来颠覆市场。那些基础设施能够满足当前的网络需求。

设想一下,将这样的产品作为一项全球性的OTT服务,你就有了在全球企业电信服务市场成为有力竞争者的资本。

“动态”移动接入

Redtea Mobile是电信领域的另一个很有趣的颠覆者。想象一下,你的物联网资产正在全球范围分布。为了购买数据服务和设备管理服务(让你能够在全球各地动态供应和撤销你的设备),你会选择哪家电信公司呢?

全球各地的电信公司一直都没能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它们的产品没能让管理这样的全球资产基础变得既经济又轻松。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全球领先的电信公司没有一家能够提供真正的全球网络——无论是它们自己的资产还是合作伙伴的资产。

其次,鉴于多家电信公司如果想提供全球虚拟移动数据服务,就必须进行合作,长期的漫游协议往往会阻碍经济型定价模式的形成。电信公司还不愿牺牲现有的全球漫游收入,来获取具有增长潜力的全球物联网移动数据市场机会。

然而,尽管存在这些挑战,但需求在不断增长。

虽然2016年全球移动通信流量为700万TB,但到2021年,全球移动通信流量将猛增700%。这就是Redtea Mobile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

有了Redtea Mobile的技术,你可以想象某人在全球各地以批发价购买区域容量,涵盖足够多的相关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分配给移动电话用户的独特数字),然后将这种容量捆绑成为一项全球移动物联网数据服务,再将它转售给全球各地的企业,让它们能够驱动它们的物联网设备。

Redtea Mobile的技术工作原理是,它可以从云上实时重新编程eSIM,因此,在一个国家的一个移动网络上运行的设备,一旦越过边界,就可以动态地重新编程到另一个网络。

Redtea Mobile和Waltz Network均能去除电信公司的中介角色,削除昂贵的中间成本。在上面描述的场景中,最终用户关系可能将不会对应电信公司,而是对应新的服务提供商——类似于Uber司机或者Airbnb业主。

那样的服务商用新技术聪明地将核心电信服务重新包装成一项完全让电信公司沦为纯粹的基础设施提供商的OTT服务。而且,不太可能有许多客户会哀叹运营商2C业务的消亡。

电信公司能做什么?

有足够多的案例证明,企业与其被颠覆,不如主动去颠覆别人。

诚然,电信公司拥有一项无可匹敌的优势——它们拥有在大多数市场都难以复制的资产。然而,尽管电信公司不会完全消失,但它们面临着被完全边缘化的风险。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他们应该推动自己的颠覆性变革。在小型公司进行创新之时,电信公司有可能会走在前沿位置:将那些技术全面部署到它们的基础设施,同时在那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新的创新产品和颠覆它们的主流产品和业务模式。

这就足够赢了吗?不,电信公司仍将需要修复与顾客之前的信任关系,提高响应速度,等等。

但如果电信公司依赖于其停滞不前的现有收入流,并且在拥抱颠覆时过于胆怯,它们很可能会继续缓慢地走向许多电信公司高管最恐惧的结局:变成垃圾管道。

微信禁令来迟了,全民互喷正在“玩坏”微信群

2018-06-11

几乎一夜之间,微信群互喷成一场所有人参与的集体狂欢。无论是新建的互喷群,还是原来群组被改名互喷。潘多拉的魔盒被打开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平时在微信群中矜持有礼的人们,忽然间找到了释放压力,发泄情绪的火山口。他们为吃不吃香菜、支持哪只球队,玩哪一款游戏,抽哪一种烟、说哪种方言等任何偏好差异而火力全开。

11.jpg

病毒式传播在这里不再是一种比喻,而是一种事实,互喷这种“病毒”一日之间感染所有的群组,每一个微信群都有被撕裂至两级对立的风险,对骂更进一步上升至谩骂、赌博乃至线下约架。以至于微信不得不紧急喊停,以封群、封号等威胁来给这次“集体癔症”降温。

为什么微信互喷群会从两个球队的恩怨,星火燎原般扩展到整个网络呢?围观者大多以“无聊”二字结案。我却觉得这背后代表着微信群用户的集体心理,一旦找到机会就喷薄而出。 

22.jpg

当大部分微信群都沦为了工作群、广告群、互推群、小游戏群时,意味着群聊这种群体交流机制在微信上正在慢慢失效,但人们寻求集体认同感的渴求并未减少。王菊之所以从一股小旋风一路加速席卷整个网络,正是整齐划一的集体行动以小博大的结果。而王菊粉丝群的炙手可热可以视为此次“互喷风暴”的先声。

正如“菊家军”的空前凝聚力来自于菊姐人设以一己之力与其他101成员的对抗,针尖对麦芒的互喷群才会有这样的裹挟性力量。而这种力量,是激活死气沉沉、表面和气的微信群的“起搏器”。

只有明确主题,分出了敌我,群成员的动作才能整齐划一,才能够实现高密度、高活跃的交流,在互怼游戏中,人们才会暴露最肆无忌惮乃至阴暗暴虐的一面。

这场“全民吐槽”越是癫狂过火,越是反映出大家对微信群日常状态的反叛。

当然,除了感染已经存在的微信群。互喷群的始作俑者还是从门户、微博、论坛等一路烧过来的战火。就像其他平台的关系最终都会沉淀在微信上一样,微信群成了各路喷子一较高下的最终擂台,通过人拉人的方式,对垒双方又源源不断拉进来新的队友,最终把所有人都裹挟进来(完美演绎了“陶渊明”们的逆袭之路)。 

而微信群的种种特性让它成为最佳互喷平台:建群轻而易举,解散毫无压力,每个人都可以拉人进来,可以随时参战也可以随时退出,互喷双方可以迅速聚拢而来,也可以兴尽呼啸而去,空余一地鸡毛。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大型隔空对骂现场。这种极度自由、弹性的组织方式曾经是微信成功的原因之一,如今则被喷子们用到了极致。

只不过当微信满屏都成了互喷群,当微信群成了人们的发泄之地,意味着微信群正在被“玩坏”,微信聊天功能被“集体狂欢”淹没,这更让微信官方感觉此事不妙,此风不可长。

有人可能会看到bright side,认为互喷群的大量涌现,意味着微信成为兴趣群组的聚集地,对于活跃度和用户黏性都大有帮助。

短期来看似乎是这样的,然而我们要注意,互喷群汇聚的顶多只是偏见(或曰偏好),而称不上是兴趣。这种偏见只有在对立中才能凸现出来,单独成群则难以成立。这种建立在发泄与吐槽基础上的互喷群,是对郁结多年的情绪的一次集中释放。情绪释放完了,刀剑都丢出去了,双方先锋都骂累喊乏了,自然会鸣金收兵乃至握手言和。“狂欢”总要落幕的。

微信群之所以难以承载真正的兴趣交流,而只能沦为喷子们的战场,源于其信息机制设计。在这样不能发帖(开话题)分层交流,不能分层讨论、无法只看楼主的瀑布对话流中,群成员超过一定数量持续交流就会失效。如果没有线下的组织映射,组员没有私下联系,微信群的就会变成通知群、信息分享群和几人私聊其他人万年沉默群。

这也是为什么微信群并未能取代贴吧、豆瓣小组、微博等兴趣社区的原因。

当然,微信群的极度灵活性,让它可以承载各种一时兴起、临时抱团,面对面建群,还有“菊家军”这样的拉票群,还有互喷群这样传染性和破坏性极强的“集体狂欢”。然而,高质量的交流很难在这里发生,群里的内容不可能沉淀,基于内容的讨论不可能展开,只有最简单粗暴、淹没个体声音的欢呼与骂声才是微信群最坚韧的纽带。

就像我在“分享禁令”能让微信摆脱“管道化”宿命吗?》中写到的那样:前一阵,微信群沦为了小程序们病毒传播的“管道”,让微信群的环境进一步恶化,更有媒体直言“小游戏正在毁灭微信群聊”,就像当年垃圾短信几乎毁了短信收件箱一样。这次“全民互喷”进一步恶化了微信群的环境,甚至成了一种报复性的使用。

微信或许应该考虑升级一下这个N年未变的产品了,像知识星球等社群产品借鉴一下私密圈子的信息机制、权限管理和内容沉淀方式。

只不过你手机中那些”临时“加入、再不活跃的群组,与其让他们成为“僵尸群”,变成垃圾信息的传播管道,时时翻上来惹你注意,不如让它们完成使命即告解散。微信没法做这样的判断,但作为使用者,希望这能成为微信使用者的一种集体社交共识。

互联网世界给区块链圈的答案

2018-06-11

 Social Capital 的合伙人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他说一般一个 2C 产品会分三个境界。分别是 Want,Need 和 Utility (想要,需要和基础功能)。

1.jpg

  正如头图所写:

  1)Want 阶段是用创新性的方式解决一个用户需求。

  2)?Need 阶段是用户已经不能离开这个功能。

  3)Utility 阶段是其他的产品也都开始具备这个功能。

  所以基本上这三个阶段就是一个产品属性越来越变成基础设施的过程。

  在我看来,符合这个标准的产品功能极少,从古至今真正能达到 Utility 这个阶段的产品属性我们可以数一数。

  比如 Newsfeed 信息流模式,绝对算是最典型的一个,从 Facebook 开始几乎变成了所有互联网产品的标配。

  而从国内来看,近期的直播功能其实算是一个,前阵子的答题浪潮下千家撒币也是一景。而短视频这种形式,可能也很快会有类似的情况,被各大网站应用(比如大众点评和淘宝等都正走在这个路上)。

  那我今天要说的一个事情,就是除了上面这些外,我发现了一个有成为 Utility 潜力的东西,就是积分/代币这个产品核心功能。

  从派派、到趣头条、再到茉莉社区等公司,其实都已经在积分体系这条路上探索了很久,趣头条更是其中的绝对典型,甚至可以说至少是资本成功的典型案例。

  当然,除此之外,直播撒币和各种微信小游戏中也都具备了很多积分化的玩法。

  在未来,越来越多的公司需要更好地获取流量(通过积分做分裂),和经营会员(通过积分提高留存),所以我觉得积分制会是未来大多产品的标配。

  而且这里也更多是创业公司的机会,因为大公司要重新上一套积分体系是极难的,而且很容易做成鸡肋型的附属功能(比如没什么活跃度的积分商城等)。但创业公司有机会从一开始就通过积分颠覆掉平台与用户间的生产关系。

  看到这相信很多人会想,这不就是区块链世界里所谓的 Token Economy?

2.jpg

  确实,本质上来讲其实是一回事,尤其是改变生产关系其实一直是区块链世界在讲的故事。但我却想说,在区块链世界还在讲故事的时候,其实古典互联网世界就已经有很多实践案例了。

  除了以上我提到的一些公司,还有一家的模式是我今天想着重讲的,这家公司就是题目中的享物说,这家公司完全不讲区块链的故事,却在做最像区块链的事情(其他很多公司完全不做落地的事,却天天在讲类似的故事)。

  就正如之前朱啸虎朋友圈中所说,最终商业世界要看的还是落地场景、用户数、日活、留存等等。

  我们几年后回头来看,也许会发现,享物说这样的公司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可能是一种偶然中的必然,也可能这才是古典互联网世界给区块链世界的一个答案。

  享物说最近宣布了来自高瓴的 B 轮融资,我在各个场合也都提到过,过去一年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创新模式就是享物说这类公司。

  我之前和享物说的 CEO Shuo同学也聊过好几次,想一起定义清楚享物说这个创新的模式到底该如何表达最合理,在这个过程中就眼睁睁看着他们收割了 IDG 和 高瓴的两轮融资。

3.jpg

  上面这段话,其实是我当时给出的一个答案。如果你看过我写的关于多抓鱼的文章,可能会发现,这两家公司最终做的事情都有一定的类似,就是增加流通和降低交易摩擦,而且也都有很重的社区氛围。

  对于不太了解这家公司的人,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享物说是一家 C2C 的闲置物品交易平台,但是最有趣的地方是,这个平台有一套自己完全独立的货币体系,不与外部金钱打通。

  比如我放上去一本书,也许最后卖了 10 朵小红花(小红花是其内部货币体系的名称),那我之后就只能再在平台内把这 10 朵小红花换成其他物品,而不能换成任何现实世界的币种。

  但凡你对区块链世界有一点了解,就知道很多人现在管人民币等叫做法币,而其他的 token 叫做代币,小红花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代币,且是不与法币打通的(更不会上链或发币)。

  所以,我第一次使用和研究享物说这个产品的时候,心情是很复杂的。那个时候我也刚开始在研究区块链,所以看到积分制的享物说以后,觉得这真的是一个跨时代的产品。

  一家在传统互联网领域里的公司,却反而最先最完美的打造了一个代币体系的交易生态。这个创新性本身,就是我最喜欢这个模式的地方。

  之前丹华资本的 Dovey 同学在好几个场合向大家安利区块链的时候,都会先问一个问题,那就是你觉得为什么世界上要有银行的存在?(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大家可以自己思考下银行起了什么作用,是否真的是不可替代的)

  那今天享物说这个模式,其实是激发了我的另一个相关思考,那就是世界上为什么要有钱?

  最早的时候,钱的出现最直接就是为了解决直接以物易物的交易落后性,钱出现以后,大家才能进行多方各取所需的便捷等价物交易。这就避免了我想买一支笔,却非要用一头牛换十口锅,再用一口锅换一百只笔的尴尬情况。

  所以说到底,钱的出现其实还是为了降低交易摩擦,从而让流通能够更快更顺利地进行。

  但钱发展到今天,已经具备了太多相关的复杂交易属性,比如钱可以理财、可以支付各种手续费、还有除了购物之外的各种服务场景,那么这就增加了人们对于“用钱买东西”这件事本身的心理门槛,反而增加了交易摩擦。

  所以在某个交易平台内的单独代币,就剥离了多年发展下来钱的很多复杂属性,而回到了交易本身。这个平台内的币,就是为了买卖此平台内的二手物品,这样用户心理钱包内的决策成本就低了非常多。

4.jpg 

  上图是我们总结的一个交易摩擦和用户交易结果的关系,其中左侧的“买不起”大多发生在一手交易的情况下,而右侧的“该不该买”则完全适用于二手交易。

  由于大多数二手物品的交易价值不明确,无法准确评估等原因,人们会在是否购买时产生极大的交易摩擦,而代币的好处呢?用一个朋友的话来说就是:

  用 Ambiguity 对冲 Uncertainty

  也就是说,平台用代币的自身价值的模糊性(因为没有和法币挂钩,所以没有任何锚定标准,平台上的一朵小红花也许能买到一本书,也可能买到一张桌子)对冲掉了流通中商品的价值的不确定性。

  换句话说,就是代币模式使得平台上的物品去价格化了,人们会更多的去关注物品本身的价值和自己需要的程度,而不是去对标价格是否值得购买。

  这就又能最大化的降低交易摩擦。

  当然,这里有个前提,就是我们把二手物品分成了高客单价与日常生活用品等,比如汽车、手机等就不适合这个模式。

  去价格化这件事往往在高客单价的产品面前会自动失效,因为当年用户为了这类产品已经付出了极高的价格。

  此外,相关联的还有一点,就是哪怕用户愿意、平台也应该尽量避免这类交易发生。因为高客单价的产品,尤其是 3C 类的一手产品等,很多时候在大家脑海中是有比较明确的对标价值的。

  比如如果最终平台上有大量的相对标准的二手 iPhone 售卖,并且大体价格会趋同,那么其实用户就会开始在脑中为代币(小红花)锚定一个价格。那么我们以上说的很多代币降低摩擦的作用都会瞬间消失。

  不管一个小红花价值几何,但凡和法币可以流通,那就会变成一种和法币有直接数理关系的代币,那本质上来说和法币也没有太大区别了。

  所以,我们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享物说短期内:

  1)很难涉及到一手商品或高客单价二手商品的售卖

  2)基本不可能主动打通代币与法币之间的流通

  那么,其实很多用户在使用享物说的时候,都会是一个处理闲置用品而不是交易的心态,这可能是创始人的初心,但对于平台上的用户来说,使用过程中的游戏、社区感会逐渐增加,而本身刚需交易的属性却可能在减少,所以长期来看是好是坏还很难说。

  毕竟,代币的效用还是有限的,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奖励可以增加用户行为的外部动机,但同时也会降低内部动机。

  比如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你让孩子学钢琴,开始的时候可能比较苦,但慢慢孩子可能会自发产生兴趣,但如果你一开始就是说孩子我给你多少钱你练多久,可能一开始会比较顺利,但长期下来难以大成。

  这不只是享物说会面临的问题,更是未来无数积分/代币驱动的产品要面临的长期问题。

  但不论如何,在现阶段,类似享物说这样模式的二手物品交易都是最适合代币交易这件事的。

  也可以说,小程序是最适合享物说的(因为二手交易天然就是 C2C),而享物说也最适合小程序(因为独立代币体系能最有效解决小程序留存问题)。

  最终,享物说到底会变成社区还是交易平台,是个很有趣的值得关注的事情,但不管如何,至少这类模式都是非常有趣的。

  就像我们之前会员通讯里曾经有提到过的,享物说其实是微信里长出的一个“国家”,有自己的“国民”,这些“国民”需要特别的劳动来收获,而享物说自身也还有发行新货币的权利,和防止通货膨胀或紧缩的责任。

研究人员表示:量子是确保区块链的关键

2018-06-08

 虽然区块链传统上被认为是安全的,但它很容易受到量子计算机的攻击。现在,一组俄罗斯研究人员利用量子密钥分发(QKD)开发了量子 -era区块链挑战的解决方案。在“量子科学与技术”杂志上撰文,研究人员设立了一个使用QKD实现安全认证的量子安全区块链平台。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账本平台,可以在不相互信任的大型分散网络中达成共识。交易是负责任和透明的,对于从智能合同和金融到制造和医疗保健等各种应用都很有用。区块链最突出的应用之一是加密货币,比如比特币。

d.jpg 

  博科园-科学科普:主要作者莫斯科俄罗斯量子中心的Evgeniy Kiktenko博士表示:区块链有望应用于各种领域,但目前的平台依赖于数字签名,这些数字签名容易受到量子计算机的攻击,这也适用于用于准备新块的密码散列函数,意味着那些能够访问量子计算的函数在获得比特币等采矿奖励方面具有不公平的优势,这些风险很大——到2025年预计全球GDP的10%将存储在区块链或区块链相关技术。为了克服这些风险,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区块链平台,结合了原始状态机复制 - 一种通过复制服务器和协调客户端与服务器副本的交互来实现容错服务的通用方法 - 不使用数字签名,QKD用于提供身份验证然后他们进行了一项实验来测试其在城市QKD网络中的能力。

  来自俄罗斯量子中心的共同主要作者Aleksey Fedorov博士表示:使用QKD进行区块链可能看起来违反直觉,因为QKD网络依赖于节点之间的信任,而许多区块链缺乏这种信任。更具体地说,有人可能会争辩说QKD不能用于认证,因为它需要经过认证的经典通道才能进行操作。但是,每个QKD通信会话都会生成大量的共享机密数据,其中部分数据可用于后续会话中的身份验证。因此,在第一次QKD会话之前,各方共享的少量”种子“密钥可确保其为所有未来的通信提供安全认证,这意味着QKD可以用来代替传统的数字签名。

  除了使用QKD进行认证外,研究人员还以与现代加密货币不同的方式重新定义了添加新块的协议。他们并没有将新块的开发集中在个人矿工手中,而是采用了信息理论上安全的广播协议,所有节点在平等条件下就新块达成协议。共同主要作者Alexander Lvovsky教授表示:我们区块链协议的一个关键优势是它能够保持交易的透明性和完整性,以抵御量子算法的攻击,因此我们的结果为实现可扩展的量子安全区块链平台开辟了可能性。意识到,这样一个区块链平台可以限制经济和社会风险来自量子计算技术的即时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