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能够给物联网带来什么?

2018-06-14

2018年开始,众多科技热潮的报告和文章提出:区块链、物联网可能是下一个发展关键。而且,到2019年,在所有物联网部署中近20%可能具有基础的区块链服务。

1.jpg

区块链的未来发展是看不透,这也是目前区块链发展的一个基本现状。尽管如此,区块链已成为科技界的新宠,许多个人、企业、政府甚至秘密组织都在利用该技术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

在未来,物联网将会与区块链擦出怎样的火花领域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物联网行业面临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物联网面临的最紧迫的挑战是安全性(确保数据的隐私性、数据存储的安全性)以及完整性(数据连续性和各种数据交互的兼容性)的问题。

很显然,物联网将逐步扩展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导致互联互通的急剧增加。但是,用于网络设备之间数据传输的服务器在生产力和可靠性方面更有可能成为薄弱环节。

硬件方面:由于物联网应用场景的不同,传感器的种类众多,作用各不相同,在很多细分场景,存在着成本与规模的问题;传感器本身需要一些半导体材料、生物技术、芯片技术、封装工艺等的支撑,其技术更新换代会受到限制。

标准兼容方面:物联网终端设备的千差万别,通信协议的差异,不同的应用场景需求,导致物联网领域的各类标准不一致:硬件协议、数据模型标准、网络协议、传感器标准、设备连接标准、平台兼容性、第三方应用接口、服务接口等。各类标准不一致会导致资源浪费、设备互通调用上存在各类问题。

数据存储问题:目前对物联网设备信息采集后的数据,是存储在中心服务器(云服务)上,但随着联网设备数量的几何级增加,数据的存储成本、存取效率、性能稳定性等方面,会有巨大的考验。即使克服了空前的经济和工程方面的挑战,云服务器仍然是一个瓶颈和故障点,这会颠覆整个网络。当人类健康和生命越来越依赖物联网时,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数据分析问题:目前对采集后的物联网设备数据的处理,只是简单的设备联网管理、运行状态等方面的数据处理和服务,缺乏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和价值运用在企业提升生成效率、收益等方面。这方面也会受制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

行业应用场景问题:目前基于物联网的行业应用场景尚处于初期,智能设备联网后并未通过智能化改善人们生活及问题,消费者意愿不强烈,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

安全问题:物联网领域在智慧城市、交通、能源、金融、家居、医疗等方面都有具体的应用场景,在这些场景中,各种不同类型的设备连接数量和数据传输量,都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执行环境又各不相同,传统的网络安全防御面临着巨大挑战。安全问题表现在2个方面,一个是机器被攻击或篡改后对系统安全、个人生命安全的影响,另一个是数据泄露问题。物联网领域一旦产生安全问题,危害将极大。

区块链解决方案

物联网行业本身是一个上下游衔接很完善的行业,虽然其本身发展中会存在一系列瓶颈与问题,但这些问题是一个行业性的系统性问题。

运用区块链技术对物联网行业进行改造,并不是一个颠覆的过程,而是一个融合的过程,是物联网产业像融合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一样,来融合区块链技术,运用区块链技术去解决或完善物联网产业中的某些环节或问题,而非去重新去走一遍物联网行业的各环节的流程,这基本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

基于这个认识,我们认为区块链技术在物联网行业里的运用,主要是在平台层和应用层层面,结合物联网发展自身面临的问题,区块链主要运用的方向在于2点: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和新商业模式探索(数据交易结算)两方面。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目前的物联网应用基本上都是采用中心化的结构,所有的数据汇总到云资源中心进行统一控制管理。物联网平台或系统一旦遇到安全漏洞或是系统缺陷,信息可能存在泄漏风险。

另一方面,政府安全部门可以通过未经授权的方式对存储在中央服务器中的数据内容进行审查,运营商或平台也很有可能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将用户的隐私数据出售给广告公司进行大数据分析,以实现针对用户行为和喜好的个性化推荐等。这些都会造成数据的安全隐私问题。

而采用区块链技术,数据发送前进行加密,在数据传输和授权的过程中,加入身份验证环节,涉及到个人数据的任何操作,都需要经过身份认证进行解密和确权,并将操作记录等信息记录到链上,同步到区块网络上。通过区块链的这种方式,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用户数据的安全隐私问题。

新商业模式

目前的物联网仅仅是将设备连接在一起,完成数据采集和设备控制功能,并不具备很高的智能,未来的物联网需要的是各终端联网设备具有一定的智能,在给定的规则逻辑下进行自主协作,完成各种具备商业价值的应用,比如数据间的交易、价值转移等。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保证数据的授权可信、可验证,以及数据交易的整个过程完整记录并无法篡改。

要实现这些功能,在中心化架构下,不同利益主体间很难完成机器数据间的自主协作和交易。

因此,目前的物联网设备的协作和交易只能够在同一信任域下进行,也就是说协作和交易的设备必须是同一个物联网运营服务商提供或者进行授权验证,这就大大降低了物联网应用的真正商业价值。

采用区块链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去信任中介的直接交易,通过智能合约的方式制定执行条款,当条件达到时,自动交易并执行。这种方式可以产生很多应用场景,比如通过智能合约控制家中的电冰箱在饮料不够的时候直接向附近超市下单进行采购,超市送货时,根据货物条码自动扫描确认订单和完成支付等操作。

我们觉得区块链技术在物联网行业的应用,主要是基于以上两点。当然,也可能出现如下方面的应用,但经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应用需求属于看起来有道理有需求,但却很难落地。

降低成本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应用,物联网连接设备数量呈几何级增长,中心化服务需要付出的计算、存储和带宽成本会加大企业成本压力。运用区块链的分布式点对点特点,是否可以将物联网数据的采集、传输等环节,通过区块链网络进行分布式传输和存储,从而避免引入大型数据中心的数据集中管理和同步呢?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区块链的点对点分布式存储和计算,在其他领域,面对数据类型差不多,或是数据量不是很大的情况下,是可以实现并提高效率和成本的,但在物联网行业很难真正执行。

在物联网行业里,海量的物联网设备,各种设备本身的多样性,数据传输内容的不同,数据的庞大体量,相对于中心化的集中存储及处理,分布式所带来的系统复杂度、不稳定性、兼容性等难度会大大增加,再加上目前底层公链的性能问题尚不足以商用,从实现难度的角度来讲,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案,会有很多的技术难点需要解决,甚至会增加成本,降低效率。

安全问题

物联网行业很重视安全,在物联网规划建设时,会从设备芯片、终端、网络安全、管理平台、应用和使用等各个方面来构建端到端的安全防御体系。这样一套安全防御体系,本身是比较安全的。如果出现安全问题,运用区块链技术也无法解决,或者使其更安全。

区块链的数据防篡改属性,需要在数据本身安全有效的情况下,可以实现,但当各类终端设备不安全,或是网络不安全时,传递的信息本身就是错误的情况下,将其记录在区块链上,是无法解决数据安全问题的。区块链技术在物联网安全领域里,只是一项必要而非必须的方案。

同时,物联网龙头企业已经在积极布局区块链了。根据Forrester wave的物联网报告显示:IBM、PTC、GE、思科和微软已成为占据物联网平台市场的主导企业。IBM、微软、亚马逊和SAP都在各自的物联网云平台上提供区块链技术相关服务,为未来海量的物联网设备接入提供弹性资源池,做了超前布局。

区块链+物联网的发展现状

物联网龙头纷纷开始布局区块链,根据Forrester Wave:物联网软件平台(2016年第4季度)的报告显示, IBM、PTC、GE和微软已成为占据物联网平台市场的主导企业。SAP、AWS、Cisco、LogMeln、Exosite、Ayla Networks和Zebra Technologies名列前11名。

IBM、微软、亚马逊和SAP都在各自的物联网云平台上提供区块链技术相关服务,为未来海量的物联网设备接入提供弹性资源池,做了超前布局。

探讨区块链+物联网的进展, 要跟垂直的行业结合才有针对性,我们以能源物联网为例,传统公司和区块链初创公司正双向发力,不断促进区块链在行业里的广泛普及和加速融合。

垂直行业的生态格局已初步具有雏形,根据咨询公司Indigo的报告,还是以电力行业的区块链+物联网应用举例,从终端支付(加密数字货币)、能源交易市场、技术支撑+行业组织、智能家居点对点交易、打造智慧城市等方面已形成良好生态格局。

区块链+物联网的国际标准先行探索 ,2017年3月,中国联通联合众多公司和研究机构在ITU-T SG20成立了全球首个物联网区块链(BOT,Blockchain of Things)标准项目,定义了去中心化的可信物联网服务平台框架。

区块链+物联网的应用场景

也许,金融业是实施区块链和物联网的领先者,利用这一串联特性来保护支付完整性和信用卡数据。几家公司已经率先将区块链整合到生产和供应链中。

例如,IBM正在利用其庞大的云基础设施来提供区块链服务,以跟踪供应链的高价值物品。同样,区块链可以引入到物联网的其他领域:如智慧能源、增强社交网络信任、网络欺诈、网络攻击、物流、各种服务的可用性验证及身份验证管理等领域。

IBM的物联网解决方案

IBM是最早宣布他们对区块链的开发计划的公司之一,它在多个不同层面已经建立了多个合作伙伴关系,并展现了他们对区块链技术的钟爱。它已经发表了一份报告,指出区块链可以成为物联网的最佳的解决方案。

2015年1月,IBM宣布了一个项目——ADEPT项目,一个使用了P2P的区块链技术的研究项目。IBM还与三星专为下一代的物联网系统建立了一个概念证明型系统,该系统基于IBM的ADEPT(自治分散对等网络遥测),ADEPT平台由三个要素组成:以太坊、Telehash 和 BitTorrent。

使用该平台,两家公司都希望带来一个能自动检测问题,自动更新,不需要任何人为操作的设备,这些设备也将能够与其它附近的设备通信,以便于为电池供电和节约能量。

基于智能电表的能源交易

传统输电的线路损耗率达到5%,住户建立的微电网中盈余能源无法存储,也不能共享给有能源需求的其他住户。

纽约初创LO3 Energy和ConsenSys合作,由LO3 Energy负责能源相关的控制,ConsenSys提供区块链底层技术,在纽约布鲁克林区实现了一个点对点交易、自动化执行、无第三方中介的能源交易平台,主要实现方式是,在每家住户门口安装智能电表,智能电表安装区块链软件,构成一个区块链网络。

用户通过手机APP在自家智能电表区块链节点上发布相应智能合约,基于合约规则,通过西门子提供的电网设备控制相应的链路连接,实现能源交易和能源供给。

新型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可以认为是平台经济的一种衍生

一方面是,平台具有依赖性和兴趣导向性,摩拜和OFO做单车共享,但并没有做摩托车的共享。

另一方面,平台也会收取相应的手续费,例如滴滴打车司机要将打车费用的20%上交,作为平台提成。

初创公司Slock.it和OpenBazaar等主要是希望构建一个普适的共享平台,依托去中介化的区块链技术,让供需双方点对点地进行交易,加速各类闲置商品的直接共享,并节省第三方的平台费用。

总结

通过整合区块链技术,物联网设备的用户真正拥有了自己的数据,也拥有了自己设备带来的价值,这是跟传统物联网完全不同的生态体系。

物联网的发展将极大的受益于区块链技术,物联网和区块链的价值也非常匹配,但是两者又都处在初期发展阶段,无论是做物联网解决方案,还是做区块链的,现在更多的是深耕技术,打好基础,为之后的大规模爆发做好准备。

谁主沉浮?5G大战,光纤基础设施资源竟成杀手锏!

2018-06-14

5G的业务定位将使运营商从专注无线接入网延伸到存放内容的数据中心,涉及RAN与DC之间的城域网和区域网,其间的光纤网将成为关键。因此,5G的高速率、高频段对光纤网的容量和光纤连接密度要求很高,同时某些业务要求很低的时延。

微信图片_20180614095813.jpg

  韦乐平提到,5G光纤网作用将不仅局限于容量、连接密度和时延,而是改变了无线网和光纤网关系,界限日趋模糊,两者将逐步融合进一个统一的端到端网。5G光纤网除了连接外,其网络架构、功能分布、拓扑、设备形态乃至传输媒质都将发生重要变化。

  “5G时代对光纤基础设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一方面,5G标准引入了全新的云化网络架构和新的接口,要求基础光纤网以十分之一的4G时延支持十倍的4G速率,压力巨大。另一方面,5G为了保持网络的经济可行性,要求光纤网从架构到技术实现创新,从而能控制日益增长的基础光纤基础设施成本。”

  韦乐平表示,能最大限度控制成本增长的方法就是充分利用已有FTTH的光纤基础设施。包括机房机柜管道管孔、杆路、ODN、光缆、光纤等等,实现固移基础资源的共享。

  韦乐平观点

  光纤成为第一受益者

  5G基站数的大幅增加使光纤成为第一受益者,尤其是适用前传的单多模通用光纤迎来发展新机遇。

  首先,按现有3.5GHz频段考虑,由于频段高、覆盖差,比1.8GHz频段差14dB,基站数可能是2倍。若考虑毫米波应用,则基站数还会大幅增加。其次,Fiber BB Association预计5G光纤用量是4G的16倍。考虑我国4G基站密度已很高,城区间距200-500米,估计5G基站数不会增加这么多,光纤用量可按4G的2倍,但估计至少有几亿芯公里的空间。最后,非技术和非理性的竞争考虑等可能导致超实际市场预期的巨大光纤需求。

  光模块成为第二受益者

  5G基站数的大幅增加将使光模块成为第二受益者。假设3.5GHz的5G基站数是1.8GHz的4G基站的2倍,基站按三扇区考虑,网络架构按照大集中、小集中和不集中考虑,则预计整个5G网络会带来数千万量级的25/50Gbps高速光模块用量。

  考虑我国数据中心的巨大发展空间(美国占IDC数45%,我国宽带用户是美国3倍,但才占8%,可见我国数据中心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高速光模块的发展空间更加可观。

  高速光接入网系统是第三受益者

  5G的巨大容量和新架构给承载网带来发展机遇和成本压力,高速光接入网系统是第三受益者。

  首先,5G新架构使回传/前传容量扩大几十倍,达数十上百Gbps量级,需引入基于25/50Gbps的无源WDM、有源 WDM OTN/M-OTN、SPN、 WDM PON,对可调激光器、高速光模块和WDM需求巨大,价格敏感。

  其次,eCPRI系统将成为主导的底层接口技术;5G新架构需要引入F1exE接口支持网络切片;引入EVPN和SR简化控制协议、增强灵活调度能力;引入SDN架构实现业务自动发放和灵活调整。可见5G将为高速光接入系统带来新机遇。

  5G也将推动城域网和骨干网的容量升级需求。在城域网中,5G的流量将逐渐趋近固网流量;在骨干网中,5G的流量占比也将会大幅提升;光网和IP网需大幅扩容升级,全光网2.0迎来新机遇。

除了发币,区块链还能做什么?

2018-06-13

从比特币到上千种数字货币,从极客专属到大众玩家,区块链的参与者正在不断延伸,拓展到各行各业。

微信图片_20180613110127.jpg

  当众多机构意图发币时,当很多人苦苦“挖矿”时,区块链这一技术除了与“币类”关联,还能做些什么?

  实际上,数字货币只是区块链的基础应用。当前比较主流的观点将区块链的应用分为三个阶段: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是1.0版本;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是2.0版本;而区块链3.0版本则是为各种行业提供去中心化解决方案。

  5月20日,工信部信息中心颁布的《2018 年中国区块链产业发展白皮书》(下称“《白皮书》”)指出,区块链在我国的金融行业与实体经济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已经初步形成产业链条。

  区块链产业链已形成

  自2008年中本聪首次提出比特币的概念以来,区块链已经走过了近十个年头。随着该技术的不断成熟,区块链应用逐渐从1.0发展到3.0,越来越多的行业正在提出自己的区块链解决方案。

  据《白皮书》显示,我国区块链产业链条已经初步形成,从上游的硬件制造、基础设施、安全服务,到下游的产业技术应用服务,到保障产业发展的行业投融资、媒体、人才服务,各领域的公司已经基本完备。

  除了纵向产业链条,区块链的应用也已横向渗入到各个领域。在金融行业,区块链技术已在支付清算、信贷融资、 金融交易、证券、保险、租赁等细分领域落地。

  目前,BAT三大网络巨头都在布局和打造区块链BaaS(Backend as a Service,后端即服务)服务平台,应用于供应链金融领域。此外,微众银行也设计了基于区块链的机构间对账平台,将资金信息和交易信息等旁路上链,建立公开透明的信任机制, 提升支付清算的时效性与准确度。

  在实体经济领域,区块链的应用涉及电子信息存证、版权管理和交易、产品溯源、数字资产交易、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等方向。

  以产品溯源为例,目前清华大学、沃尔玛、IBM 共同开展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创新食品可追溯合作项目,实现了食品供应体系的全链条追溯,使数字产品信息与相应食品建立数字化关联。

  版权保护新玩法

  作为区块链技术在实体领域的又一落地,区块链在版权保护的确权、用权和维权方面都有着重要应用,工信部信息中心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于佳宁将其归纳为“创作即确权,交易即授权,发现即维权”。

  在确权环节,厦门安妮股份有限公司 (002235.SZ)(下称“安妮股份”)日前推出了“版权家”平台,通过对内容的数字摘要提取上链,保证内容的完整性与原创性。同时,“版权家”使用国家认可的数字证书机构提供数字签名,结合国家授时中心可信时间,实现数字作品的存在性证明、权属证明、授权证明和侵权证据固定。

  此外,安妮股份针对区块链的用权环节开发了“稿稿”平台, 分为征稿方和供稿方。当供稿内容符合征稿方要求时,双方会进行稿件交易,并生成一张具有法律效应的电子合同;当供稿内容不符合对方要求时,平台会对稿件内容做登记存证,同时稿件自动进入平台的“稿件超市”,以供他人再次筛选使用。

  再如维权环节。重庆小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小犀版权链,能够针对侵权证据进行海量检索和机器筛选等环节,人工智能技术与区块链的侵权证据存证相结合,大幅降低了侵权证据的工作效率,以及采集和确认侵权电子证据的存证成本。

  安信证券研报显示,中国版权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在推动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版权产业有望成为一块数万亿元的巨大“蛋糕”。

  前景还是“钱”景?

  毋庸置疑,区块链作为一项颠覆性技术,正在引领全球新一轮的技术和产业变革。同时,大大小小的企业也都争相入局区块链,仿佛一旦拥有“区块链”加持,便可在资本市场叱咤风云。

  而事实似乎也是如此。2017年12月15日,美国金融科技公司Longfin(NASDAQ:LFIN),在收购了区块链解决方案服务提供商Ziddu后,短短两个交易日内股价大涨2000%,成为美股资本市场中的黑马。而后在4月3日,美国证监会对Longfin公司的调查曝光,公司股价暴跌至9美元/股。当地时间5月3日,Longfin宣布,有意自愿让其A股普通股从纳斯达克退市。

  今年伊始,我国迅迅雷网络( NASDAQ:XNET )、人人网(NYSE:RENN)、暴风等互联网企业宣布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自有技术或产品体系中。随后,人人网的股价两日暴涨76%,迅雷的股价更是在三个月内涨幅近700%。

  虽然引入区块链概念后,能够推动一些企业“一夜暴富”。但这看似前景无限的区块链大潮,在潮水退去之后究竟能留下什么?

  诚然,当前有很多务实的企业,正在积极推动区块链的落地应用。然而,也有一些企业滥用“区块链”概念,奋不顾身地加入炒作大军中,共同将区块链吹捧成一个巨大的泡沫。

  对此,安妮股份CTO、版权区块链联盟秘书长郝汉表示,“在区块链领域,有些人属于链圈,有些人则属于币圈。我们不能全盘否认哪方的价值,他们对于区块链技术的宣传也有利好的一面。不过最终,相信市场会检验出真正做实事的企业。”

  今年1月,瑞信在报告中将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分成了七个阶段:“理念形成”、“概念验证”、“原型”、“试验”、“生产并行”和“生产”,并表示区块链真正成熟的时间要等到2025年。

  或许,区块链在各方协力下能够继续保持高歌猛进;又或许,现在讨论区块链的真正普及为时尚早。而无论哪种观点,都只待时间去检验。

美团来打车、滴滴点外卖,但烧钱补贴战却没有打起来

2018-06-13

去年末,美团和滴滴展开跨界厮杀,前者首先发难上线打车业务,后者依样画葫芦推出外卖。苦无补贴久矣的用户无不竖起大拇指,这两家独角兽财大气粗烧起钱来从不眨眼,预想用不了多长时间,消失很久的各种红包、折扣又要塞满手机。

a.jpg

可惜,还不到一年时间,两个小巨头的跨界竞争就进入了僵持阶段,大家苦等的补贴只覆盖为数不多的几个城市。截至目前,美团打车只是上线了上海和南京两个城市,滴滴外卖也只是在无锡、南京、泰州、成都运营。

几个月前还像死敌一样小巨头为何如此默契?曾万试万灵的烧钱补贴真的要退出历史舞台了吗?

烧钱补贴为啥不灵了?

中国特有的烧钱模式是全球创新中独特一景,而美团和滴滴则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团购、外卖、出行这个赛道上,凭借烧钱的效率,美团和滴滴一路狂奔熬死了不少对手,其中不乏背靠BAT有钱、有流量的重量级选手。

去年,美团和滴滴爆发跨界竞争时,大家眼中的未来景象是两个小巨头席卷全国的疯狂撒钱。几个月过去了,结果多少让人有些失望。

去年末美团一出手就把北京、上海、杭州、厦门、成都、福州和温州等列为第一批扩张城市的名单。然而,只是在上海和南京推出打车业务之后,美团就停滞了发展步伐。近日,美团点评高级副总裁王慧文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明确表示“美团打车近期肯定不去其他城市了。”

原本计划在2018年底之前开百座城市,将外卖业务覆盖全国的滴滴外卖,也迎来大调整。据内部消息,滴滴外卖“年底开百城”计划被搁浅,开城数量降至了九城。

从有关报道来看,美团和滴滴的跨界竞争放缓原因并不是打不起补贴战。去年10月,美团刚完成新一轮40亿美元的融资,滴滴也在12月完成一轮超40亿美元的股权融资。在没有大的并购,且核心业务造血稳定的情况下,两个小巨头开启几个季度的全面消耗战还是没什么问题(如果值得的话)。

所以说,双方不是不烧钱,而是发现烧钱不灵了。

用美团王慧文的话说“跟奖励(补贴)相比,美团目前更注重的或许是产品体验的打磨,以及内部业务的协同。”至于美团打车何时重新加速,王慧文并没有回应。

另一边,滴滴外卖的节奏放缓,也不是因为补贴流血过多,而是前期积累不够,造成外卖服务不佳。从上线以来,滴滴外卖一直受“品牌商户不足”、“服务体系不善”、“骑手交通违章”等问题困扰。缓一缓扩张节奏,恐怕也是为了“打磨”产品体验。

红利结束烧钱模式已成过去时

烧钱兴起于PC时代的团购,大规模化出现却是移动互联网发展最快的几年。我们熟知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红包大战,滴滴快的的打车大战,美团饿了么百度外卖的补贴大战等等都在这一时期发生。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用户红利的结束,烧钱模式似乎也迎来了终点。

s.jpg

(中国移动互联网年增长率连年下降)

“互联网女皇”上月发布的《2018年的互联网趋势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达到7.53亿,同比增长8%。从2009年智能手机爆发之后,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速就持续下滑,随着用户达到7.53亿,移动互联网用户红利已经见底。

为何用户红利结束,烧钱模式就会退出历史舞台?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用户红利结束,烧钱模式效益被腰斩。我们所熟悉的移动支付、打车、外卖等烧钱大战,它们发生的时间正对应行业从0到1的过程,因此,烧钱不仅仅可以对竞争对手形成压力,而且还是很好的营销作用,大量的小白用户进入到平台,利于培养忠诚度。用户红利的结束,烧钱拉新的功能丧失,单纯的挖墙竞争对手的用户投资收益比大大缩减。以前几十块就能获取一个忠诚客户,现在成本或高达几百元,显然很不划算。

第二,用户习惯下,钱并非万能。以刚获得腾讯领投的趣头条举例,凭借“补贴+收徒”的模式日活超过了800万,然而它并没有动摇今日头条的用户根基,只不过是在今日头条薄弱的三四线城市挖掘出新的市场。

烧钱补贴虽然看似百试不爽,如果放在行业发展初期是有效的,因为各个产品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用户们忠诚度尚未养成,烧钱很容易把用户拉到自己的平台。然而,一旦用户对某产品产生使用习惯甚至依赖,再想小成本的挖墙脚将很艰难,若大投入又得不偿失。

第三,人均收入增高,价格因素影响力衰减。烧钱模式前几年大行其道,同大家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也有很大的关系,钱包里的钱不多,用户消费选择中就会更重视价格因素,补贴和红包可以很好的拉新。然而,人均支配收入的增长,价格因素随着大环境变化而衰减,服务价值也成为消费选择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即使靠补贴拉来用户,竞争对手只要把服务做好,仍然不能阻止用户流失。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估计为10046元,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八年时间翻了1.5倍。当然,补贴对拉新的价值依然存在,但是个人消费能力的提升,对价格的敏感就会降低,这是一种必然趋势。

正是因为这三方面原因,国内创业竞争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虽然补贴烧钱依然是快速圈地的不二法宝,但决定企业竞争最终胜利的天平将进入多元化。

从美团打车、滴滴外卖的当下困境可以看出,只是靠烧钱抢用户的作用已经大幅度下滑,把服务做好才是跨界竞争的决胜的真正砝码,认识到这一层的双方开始沉下心来打磨产品,不正是最好的佐证。要知道,商业上唯一不变得就是变化本身,烧钱时代已经结束了,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