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号称区块链界微信的App里,我可以接收比特币红包

2018-06-22

如果一个小白想要了解区块链,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按照网上流传的入门攻略,注册数字钱包,藏好自己的秘钥。接着注册海外加密货币交易所,在场外交易中用人民币或者美元购买数字加密货币,接着开始在跌跌涨涨中,成长为绿油油的韭菜。

2.jpg 

  在区块链手机、各种各样奇葩币满天飞的环境里,爱范儿(微信:ifanr)下载了一个号称要做「区块链里的微信」的 App,名字为「Mixin」,全称是「Mixin Messager」。

  我们发现,这可能是一个让大众小白能够快速感知的区块链应用。它拥有加好友、拉群的社交功能,也有在线收发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的支付功能,还有能够让开发者在上面快速地开发出小程序的生态。然而它依然有一些让我们看不懂的地方。

  Mixin 在锤子、小米、百度这几家的应用商店已经上架。不过,Mixin 并没有在国内的 App Store 上架,在国内 App Store 上架的那个「密信」是假的。

  区块链界微信的社交和支付功能

  Mixin 这个应用的 UI 界面相对简洁,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在页面的左上角和右上角点击相应的图标,即可快速切换界面。

  这三个主要界面分别为「联系人」、聊天页面和「钱包」

3.jpg


  在使用手机号码注册 Mixin 后,我们会在「联系人」界面看到自己的账号信息,包括账户名、Mixin ID、手机号码。此外还有两个二维码,一个是在 app 内用来收款,一个是用来扫一扫添加好友。

  在 Mixin 内,跟微信一样可以拉群,不过人数最多是 256 人,不是 500 人。

  添加联系人除了可以扫码,还可以搜索 Mixin ID 和手机号。而这一个入口,其实也是添加各种拓展程序的地方,这些拓展程序在 Mixin 里叫做「机器人」,而这些「机器人」在微信里,被叫做小程序。

4.jpg

  ▲ 聊天界面,大部分重要功能都在这里进行

  在添加了联系人并进行了对话后,我们会在聊天界面中找到对话框。所添加的「机器人」开始使用后,也可以从这个页面找到。

  进入会话后,弹出了一句提示语:

  此对话中的消息使用端对端加密。点击了解更多。

  这句提示语跟聊天背景图,怎么跟 WhatsApp 有点像?

5.jpg


  ▲ 左边为 WhatsApp,右边为 Mixin

  不过 WhatsApp 的聊天背景图里,元素是动物、食物、生活用品,而 Mixin 的聊天背景图里,是多个数字加密货币的 logo 元素。据称,Mixin 使用 Signal 加密协议。

  在 Mixin 里和好友聊天,我们可以发文字、语音、表情包、图片和文件,还可以转账,不过,转账收发的不是人民币,是加密货币。

6.jpg

 

  ▲ BTC 转账小数点后面 0 太多,我们用 USDT 示范下

  就像使用微信转账一样,在对话框里选择「转账」,输入转账金额,添加备注,再输入六位支付密码,就能够从数字钱包中给对方转账,没有手续费。

  Mixin 转账时,收款方没法拒绝收款,发了就会默认将加密货币转到对方的数字钱包中。这点跟微信超过 24 小时没有收取就会原路退回是不一样的。

7.jpg 

  目前 Mixin 支持的币种有比特币(BTC)、以太币(ETH)等八个币种,在 app 内的「钱包」页面可以看到自己的加密货币资产。Mixin 的运营团队告诉爱范儿(微信:ifanr),他们会继续增加币种。

  相比其他的数字钱包在注册登陆后,还需要将私钥或者助记词,用纸张抄下来离线保存,Mixin 的数字钱包只有手机号码和六位数的密码。

  Mixin 里都有哪些「小程序」

  虽然 Mixin 有着基本的社交功能,但从现在看来,其本质是一个多币种的数字钱包,只是进行了尽可能的简化。在 Google Play 的介绍里,它也强调自己是一个能够进行端到端传输加密货币的通讯软件。

  一个比较确切的描述是:Mixin = WhatsApp + 数字钱包

  Mixin 这个 App 在去年 12 月份上线,在年初曾经历了多层推荐奖励推广、拍卖式众筹等营销。

  Mixin 的运营负责人薄荷凉幼告诉爱范儿,目前 app 的注册用户已经有 340 万,但不少是推广时为了薅羊毛而注册的,真实的用户大概是 50 万左右。相比之下,Mixin 的开发团队为 20 人,社区里的开发者接近 200 人。

  这些开发者在 Mixin 上开发机器人(也可以理解为微信里的小程序),能够实现的功能已经有加密货币交易所、资讯订阅平台、游戏、购物等等。这个机器人生态,没有统一的管理、审核和评估机制,也不会提供机器人的统一接口。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开发者已经开始自由地发布自己的机器人。

8.jpg


  ▲ 新闻推送功能的「Hacker News」机器人

  比如有着资讯订阅功能的机器人,有每天给你推送妹子图片的「妹子图」,有提供新闻推送功能的「Hacker News」。

  还有提供货币交易功能的机器人,比如「Coin Exchange」、「Exin」等等。

9.jpg


  不过在 Mixin 里最有名的机器人,应该是一个名为「Mixin 中文群」的社群,由 Mixin 的核心开发团队管理。进群需要支付一定的 XIN 币,XIN 币是在 Mixin 里的代币。这个机器人突破了应用中聊天群人数 256 人的上限,还是一个付费群的雏形。

  虽然 Mixin 号称是「区块链界的微信」,但是在我注册使用 Mixin 的时间里,发现与这个 app 相关的群,无论是 Mixin 团队拉的沟通群,还是 Mixin 社区开发者的交流群,基本都是在微信上活跃。

  在这些相对活跃的微信群里,讨论得最多的就是相关代币的价格涨跌,关于 app 功能的讨论和使用倒是十分罕见。群里不乏持有大量数字货币期待某个时刻一夜暴富的人,也不乏追涨杀跌的币圈韭菜,也有持币然后用业余时间开发机器人的开发者。

  Mixin 目前还是一个激进的产品

  上面所说的 app 「Mixin」,其实是一个基于移动主链 Mixin Network 开发的 Messager 应用。同时也是 Mixin Network 开发团队给社区的一个示范案例。

10.jpg


  ▲ WhatsApp 和常用的加密货币钱包

  有业内人士认为,Mixin Network 估计是想要成为一个去中心化的、自治的 App Store,但在目前而言,为时尚早,Mixin 这个应用依然是一个相对激进的产品。

  不持有加密货币的人,并不会使用 Mixin 来跟朋友聊天沟通,因为在那上面,并不能找到同样也注册了 Mixin 的好友。但如果你并不熟悉加密货币,有人想要给你转账,倒是可以在被公钥私钥弄懵之前,先用这个应用来接收一下。

  持有较多加密货币的人,在每天都有交易所被黑客入侵,造成资产损失的新闻围攻下。估计也会把资产放在冷钱包里,为登陆账户使用高强度的密码,将私钥抄在纸上,或者存在一个从不联网的硬盘里。

11.jpg

  ▲ 《硅谷》第四季,Pied Piper 开发了一条名为 PiperNet(魔笛链)的公链

  目前,各种区块链项目割韭菜的艺术和技术,没有一定的功力,是看不懂的。但一个在阿里负责区块链开发者曾告诉爱范儿,区块链作为一种分布式记账,其魅力在于建立信任。

  他们还相信,在将来,这项技术很有可能会像移动支付那样成为我们的日常,连接通证经济和实体经济,在去中心化之间取得平衡,用以解决信任问题,实现高效协同。而 BAT 这些巨头,也早已在区块链领域布局。

  阿里巴巴学术委员会主席曾鸣,在今年 2 月曾撰文《区块链的春天还没有到来》,里面有这样一段话,可以用来描述形形色色的区块链项目:

  在任何大变革的早期,能让人看懂的东西肯定都不够颠覆,价值也不够大。但真正有价值的,早期肯定也是绝大部分人看不懂的。然而,绝大部分看不懂的项目最终都是失败的实验。当然,这也是正确的废话。

  曾鸣还有一个观点是,今天的区块链,大约相当于 1990 年左右的互联网。

  我想说的是,1990 年蒂姆 · 伯纳斯利 (TimBerners · Lee) 创建了 WWW 万维网计划,并开发了相关技术标准,有些沿用至今。1991 年,Linus 正式版本 Linux0.02 发布。那时候亚马逊和雅虎都还没有成立,乔布斯还没有回归苹果。那时候,包括我以及不少读者在内,都还没有出生。

当社交媒体成为心理学研究助手,靠朋友圈就能云诊断了?

2018-06-22

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AI+一切大数据似乎都能提升效率,得到喜闻乐见的结果。可唯独有一样,结合了AI之后会造成大量负面影响,这就是社交媒体数据。

微信图片_20180622103618.jpg

平时我们习惯了在社交媒体中表达情绪、表达兴趣爱好甚至会在不经意间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作为普通人而言,即使知道这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也不太会有数据泄露观感,毕竟大多数社交媒体的信息展示权重是按照信息热度来的,普通用户的个人发言很难被陌生人刻意看到。

但有了AI带来的超强算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一切就变得不一样了。在爬取数据之后,AI+社交媒体数据能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人对于事物的反应、情绪和表达,而是可以看到一整个群体甚至整个族裔的相关信息。前一阵差点搞垮Facebook的信息泄露门,多少就体现出了大量散乱个人信息面对AI可能产生的恶果。

不过社交媒体数据不仅仅有阴暗面,现在已经有不少神经学、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开始利用上AI和社交媒体数据,用机器应对人性。

推特大数据告诉你,半夜矫情这件事全世界人民都一样

最近布里斯托大学就利用机器学习分析了英国57个城市四年内的8亿条推文,得出了一个让我们思考已久的结论——人类普遍在早晨情绪高涨、在深夜情绪低落。

整个分析过程是这样的,研究团队通过Twitter搜索API进行采样,收集到了8亿条推文。再从其中清洗掉所有#话题、表情符号、节日祝福语等等。

并根据心理测量方式为单词设立了标签,比如情绪上的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时间导向上的关注现在、关注过去、关注未来;个人关注中工作、家庭、金钱、社会、宗教等等。

有了这一严格根据心理学研究维度设立的机器学习模型,对于社交媒体数据的研究会更加专业化,而不是单纯靠NLP对语言文字中的情绪进行分析。

最终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一天的24小时中,人类的情绪不仅仅会发生变化,思维模式也会随之改变。

从一天的5-6点开始,人们开始进入社交媒体的表达高峰期,并且这时人们的情绪表达更为积极,关注点也比较集中在个人状态上。

随着时间推移到7-9点,人们的情绪开始偏向于愤怒,但如果是在非工作日,这种积极而愉悦的状态就会一直持续下去。这时人们的思维模式偏向于类别思维,想法更为清晰直接,逻辑性强,同时也会有刻板印象的倾向出现。

而到了深夜,人们的情绪表达就会转变为消极,同时关注点也会从个人转移到社会方面,随着时间推移,越接近第二天的凌晨3-4点,人们的关注点就越集中在宗教之上。这一时间段人们的思维模式偏向为存在主义,即体现出困惑、焦虑、非理性、更愿意参与和分享的状态。

用直白点的话说,一个人的大致状态是早上起来兴致勃勃充满自信,打了鸡血一样规划自己的人生,等到了晚上就开始心情低落胡言乱语,关注世界每个角落又发生了让人悲伤或感动的事情,如果深夜还睡不着,就开始寻求宗教的救赎了。

看,这个过程是不是中国人外国人都一样?

当社交媒体成为心理学研究助手,从一张自拍就能确诊?

其实关于人类情绪的时间周期变化,在之间早就经过证实了。因为神经的疲劳、褪黑素分泌等等生理原因,我们的情绪会在一天之中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虽然这次对社交媒体大数据的研究只是再次印证了这一变化,并没有挖掘出情绪变化的更多原因,但关于情绪周期和思维模式变化的关联,倒是第一次发现。

实际上对于社交媒体数据和心理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多,从中挖掘到了很多有趣的的信息。

例如在去年,美国匹兹堡大学曾经进行过一项调查,调查内容是抑郁症患者的社交媒体使用状况,结果发现,抑郁症患者的社交媒体平均使用时长要比普通人高出不少。而哈佛大学的研究则表明,抑郁症患者在社交媒体发布照片时更倾向于应用冷色调、褪色或黑白滤镜。

突破不了的伦理关卡

目前来看,社交媒体数据对于心理学的作用似乎还停留在学术研究上,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可以看到社交媒体数据的心理学应用吗?

目前来看,社交媒体数据对心理学至少有以下几种应用途径:

· 只能作为心理状态测量的辅助工具

除了那些直接导致幻听、失眠等等直接表现的心理疾病之外,还有很多类型或程度的心理疾病是很难客观感受到的。大多时候要靠面诊或填写心理状态测量表来确认,可患者自主填写时可能无法直接表现出自己的真实状态。这时社交媒体中无疑透露出来的信息就可以作为支撑。 

· 群体心理状态的评测

相比个体出现心理问题,更复杂的情况是一整个群体在经历例如灾难、意外时会产生的心理状态变化。比如在一个公司或学校中出现员工/学生自杀,或者一整个地区遭遇了地震台风等严重的自然灾害。

这时我们往往是没有精力去为每一个人做心理咨询的,也没有办法整体评估群体的心理状况,顶多以集体课的形式对人群进行心理疏导。这时利用机器学习对社交媒体数据进行研究,就可以清楚的看到群体对于事件的心理状态反应。

甚至对人群进行长期的心理状态追踪,并进行选择性、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哈工大就曾经提出过一种方法,通过建立分类器对于高校学生的社交媒体数据进行研究,从而识别抑郁症患病几率。

实际上以上提到的应用方式,光从技术上来讲几乎没有实现难度。虽然得出的结果不一定绝对准确,但对于心理学这项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所能提供的价值非同小可。

但这其中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伦理方面,公开发布的社交媒体数据究竟应不应该算个人隐私?从中提炼出的信息又算不算个人隐私?

即使是心理疾病患者,公民应该拥有不披露自己患病状况的权力,通过社交媒体数据发掘公民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严重侵犯了这一权力?尤其像在高校群体中应用这一技术,会不会有人因为周围老师、同学因为这种方式得知了自己的心理状态,而使心理状况变得更差?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有时候会刻意选择一些低效的问题解决途径,但可以换来心灵上的安全与自由。

“科技+文化”打造国民级体验 腾讯戛纳发布数字文博开放计划

2018-06-22

 6月18日-22日,戛纳国际创意节在法国海滨小城戛纳如期举行。今年戛纳国际创意节与国家广告商协会(ANA)合作,首次设立了首席营销官发展理事会论坛(CMO Growth Council),旨在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营销领导者提供讨论、合作和行动的重要平台,其成员为全球25家优秀企业首席营销官或品牌营销第一负责人。作为其中唯一一家中国企业的代表,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腾讯广告主席、集团市场与全球品牌主席刘胜义受邀成为理事会成员。

1.jpg

  在6月21日举行的首届首席营销官发展理事会论坛上,刘胜义就行业发展话题发表观点。他认为,“营销人要关注商业价值,更要关注商业行为从长远来看将为社会带来的影响和改变,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应该是思考的起点。”在当天进行的戛纳主题演讲环节,刘胜义还特别介绍了腾讯在“打造十亿级用户的非凡体验”方面的经验,再次强调科技与文化在广告营销乃至社会影响中的特殊作用。

  戛纳国际创意节是全球最大的传播、广告和创意界的年度盛事,也是汇聚全球创意和数字文化趋势,增进东西方创意交流与了解的舞台。作为2018戛纳国际创意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腾讯广告还组织了十余场主旨演讲、专业研讨、客户访谈等活动,面向全球科技公司代表、企业客户、营销精英与行业人士,传递腾讯对中国市场的趋势洞察,分享创新创意领域的经验见解与解决方案。

  “科技+文化”打造十亿级用户非凡体验

  在主题演讲中,刘胜义分享了作为一家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科技与文化公司,腾讯是如何为十亿级用户打造非凡体验的,其核心要义在于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与交织。数字时代,用户渴求与他人产生共情和共享的体验,又极度追求个性化与自我表达,这一度被认为是难以调和的矛盾。2017年八一建军节前夕,腾讯天天P图推出《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用户上传照片,一键生成专属军装照。这一图片互动H5带来新颖的爱国主义和个人风格的创意表达,迅速引发全民刷屏,短短两周内,浏览次数超过10.74亿,独立用户数超过1.68亿,创下有史以来最多用户参与的线上互动的记录。这一活动创造了一种全民参与的共同体验,同时又创造了一种千人千面的个人体验,将两种看似相悖的人性需求融合在一起。

  军装照的成功并非个案,在春节、儿童节等多个节日时点,腾讯还连续成功打造出《春节全家福》、《小学生证件照》等吸引上亿用户参与及分享的互动创意。刘胜义分析其成功背后原因时表示,“技术使独特的用户体验成为可能,而十亿用户共享的非凡经验不仅仅是一种产品体验,而是一种文化体验,二者相互作用创造了让人同时感觉‘合群’和‘自我’的独特体验。”

  在科技与文化交融、为用户提供非凡体验的过程中,诸多新的数字文化的引爆点被创造出来,正如微信红包结合移动支付技术与中国传统的红包文化,促成了中国数字支付文化的转折,“99公益日”将移动技术用于公众日常做“指尖公益”,从而培养出数字公益文化一样,“科技和文化之间的交融促进了新的数字文化涌现,最终将推进我们进入新的文明时代——数字文明。”刘胜义认为,“数字文明将极大地释放个人创造力,带来更加普惠、智慧、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将全球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形成数字共同体。”

2.jpg

    推出“全球数字文博开放计划”

  在“科技+文化”生态构建领域,刘胜义在戛纳还宣布推出腾讯“全球数字文博开放计划”,向全球博物馆等文博机构发出邀请。腾讯希望通过开放腾讯云、腾讯地图、微信小程序、语音导览、AI、AR/VR等产品能力与技术手段,作为数字化助手为博物馆提供全面数字解决方案,通过“普惠连接、体验升级、传承活化”三个层面的行动,让更多人能以新颖有趣的方式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多元交流。

  该计划正式推出是基于腾讯在国内推行试点积累的经验。2017年,腾讯先后与故宫、敦煌等文博机构达成战略合作,运用先进的数字科技与互联网产品平台,为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数字解决方案。如敦煌莫高窟是中华古代文明结晶、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在数字技术助力下,更多用户,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将更近距离地感受敦煌文化,了解文化内涵。作为双方合作的首个落地项目,本月上旬,腾讯联合敦煌研究院、新华公益在腾讯公益平台上线了“数字供养人”公益计划,以互动创意和社会化传播方式展示了35幅正在消失的敦煌壁画,一天内引发近百万用户关注,大量用户自发捐款成为敦煌的“数字供养人”,参与到敦煌壁画的数字化保护当中。

  今年戛纳国际创意节前夕,2018年NEXT IDEA腾讯创新大赛也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合作首度出海,在法国卢浮宫启动。腾讯携手长城、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大英博物院等顶尖文博机构,引入《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蒙娜丽莎》、《女史箴图》等数十个超级文化IP,面向青年创意人才展开创意作品征集。

  据了解,腾讯将进一步推进“全球数字文博开放计划”在全球范围内落地,推动全球不同文化间交流,增进青年人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下一代人才。

  发布开放生态营销体系 展示中国智慧零售解决方案

  在戛纳国际创意节的特设环节“中国日”上,腾讯代表中国品牌开场。腾讯公司副总裁郑香霖在致辞中分享道,“品牌营销的挑战接踵而来,数字化则是品牌持续保持商业增长的助手。”在随后进行的“当中国来敲门:探索数字化创新之道”圆桌论坛中,腾讯网络媒体事业群KA服务部总经理翁诗雅与欧莱雅大众化妆品部全球首席数字官Asmita Dubey、百威英博亚太北区市场副总裁车祁、腾讯社交广告副总经理张敏毅等多位深谙中国营销市场环境的行业精英同台,讨论国际品牌如何乘中国式创新的东风开辟全新的营销思路。

  围绕最新发布的“腾讯WE+”营销体系,腾讯还举办了一系列题为“腾讯‘戛’聊”圆桌论坛及案例分享,联手多位国内外行业精英分享市场洞察及营销趋势。腾讯WE+是腾讯以“开放”为核心理念,通过数据共通(WEmpower)、全景共鸣(WEngage)、全链共赢(WEmbrace)三大能力构建的营销体系,为数字营销的创新与突破提供空间,从而推动业务增长,建立品牌与消费者的共生共赢局面。

  在创意节的主题演讲环节,腾讯公司副总裁林璟骅以“打破边界”为题,分享了中国商业环境的数字化趋势、消费者行为洞察,以及腾讯与零售品牌、合作伙伴在智慧零售商业创新方面展开的探索和实践。林璟骅表示,“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以微信为代表的超级App打破线上线下的物理界限,传统生活方式和购物模式被重塑。面对消费者需求的全面升级,林璟骅提出,以消费者为中心全面数字化升级,打通线上线下,打通商业转型断点,重构新商业逻辑。”林璟骅在演讲中特别谈到智慧零售链条中的三大核心武器——微信小程序、二维码和智能推荐引擎:小程序贯穿消费全过程,搭建新的消费场景,缩短消费决策路径;二维码贯通线上线下,助力品牌高性价比获取转化;整个商业过程,智能定制化推荐引擎将对的产品或服务传递给对的用户,提升品牌服务效率。林璟骅表示,腾讯依托互联网工具和强大的技术能力,以新数字化运营创造新消费体验,推动品牌与用户、用户与世界的高效连接,构建新消费的美好生活。

  腾讯合作伙伴家乐福的中国区副总裁余莹也在戛纳舞台分享了智慧零售探索历程。“家乐福以数据和技术驱动产品、购物、客户服务升级,挖掘消费者本质需求,注重购物体验,将顾客转化为会员。依托腾讯平台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创建CRM体系,连接微信支付,丰富了线上线下一体化渠道通路,家乐福数字化运营能力全面升级。”余莹提到,腾讯社交广告的用户洞察、丰富广告场景与广告技术,为家乐福带来更优质的品效推广,App下载量提升454%,订单增长了157%。演讲当天上午,林璟骅和余莹还一同现身位于戛纳市中心的“City Cannes ALEX 3”家乐福快闪店,体验扫码购、人脸支付等交互技术,感受家乐福与腾讯共同打造的消费新体验。

将产品“科技降级”,这是反智还是商机?

2018-06-21

科技发展永远向前,绝不回头。这一点对于人类来说几乎是一个笃定的概念,就拿最近二十年来说,我们的PC从大块头变成不到1kg的轻薄笔记本,手机屏幕越来越大、越来越轻。人类享受着高科技产品带来的便利,并借助科技的发展促进经济。

q.jpg

当然,也并非所有人都是高科技的簇拥者。去网瘾学校看看,那里有无数视手机、电脑为洪水猛兽的家长们。

在美国的西弗吉尼亚还有一个名为“绿岸”的小镇,因为放置着需要发射信号的巨大静电望远镜,不允许使用任何电子产品,吸引了很多人来这里定居去享受逃离科技产品的生活。

我们必须要承认,科技的发展的确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可要是过上连电话都打不了,只能靠写信沟通的日子,未免也太可怕了。

在高科技和无科技两个极端之间,可以找到一个平衡吗?

答案或许是可以。

我们可以看看以下几款产品

e.png

 · 墨水屏打字机

还记得出现在博物馆的打字机吗?在笔记本电脑随处可见的今天,日本人仍然没有抛弃它。图中这款通过众筹网站发行的墨水屏打字机只拥有一块6英寸的墨水屏,需要放置电池才能运作。

这款打字机的唯一功能就是编辑文档,而且不是我们印象中能设置字体和各种格式的Word,而是像txt那样简陋的纯文档编辑。通过USB和二维码,打字机中的文档可以被传送的手机和电脑之中。

w.jpg

· 安卓系统的PDA

提起PDA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究竟是什么东西,PDA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即个人数字助手,是一个非常复古的概念,其原本的定位介于智能手机和缩小版的笔记本电脑之间。比如学英语用的好记星就是典型的PDA,不过随着智能手机发展越发完善,消费级PDA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在今年的拉斯维加斯CES上,PDA又复活了。图中展示的GeminiPDA可以应用安卓7.1.1或Linux系统,但不支持触屏操作并且分别设立了支持和不支持WiFi网络的版本。

如今这款PDA在众筹平台上已经成为了爆款,筹集到120万美元,比Indiegogo预估的销量多出了300%。

r.jpg

· 轻智能手表

轻智能手表这个概念大家就要熟悉的多了,比起运动手环式的智能手表,轻智能手表一般都会尽可能的保留机械表在表盘上的设计和形态,通过震动、亮灯等等方式提示来电、短信等等。同时表盘中也会加入一些运动、体征等等方面的传感器,在手机上显示数据。

轻智能手表还有一个优点是续航能力更强,不需要像普通智能手表那样频繁的充电。现在很多传统钟表厂商都推出了轻智能手表,让手表既能保存其作为装饰品的溢价,又能增添一些新的功能。

低科技产品的共同点

看到这里,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这些产品的共同点。

第一,他们都对原来的工具型产品进行了数字化升级。有屏幕能联网的打字机、能记录步数的手表……这些产品的确提升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不能称之为复古甚至“反智”。也和任天堂重新发行老款游戏机不一样,这些产品都在原有的工具形式上进行了革新。

第二,他们的功能都非常单一,不适用于当今的互联网、科技应用生态。相比娱乐工作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平板电脑,只能打字或者查看邮件的产品几乎是不能想象。

我们可以将这些产品统称为“低科技产品”,他们的确是科技的产物,在单项工作的效率提升上几乎与高科技产品无异。但他们又有限的、节制的利用科技,缺少了真正高科技产品的很多功能。

不过很多人也认为这类产品是反智产品,我已经拥有了笔记本电脑,为什么还需要一个带着黑白屏幕的键盘?

低科技产品会火吗?

不光是以上几款产品,最近功能机、收音机等等产品也开始出现回潮现象。在今年Q1,全球功能机出货量增速达到了5%,卖出了4.5亿台,在十年间第一次增速超过了智能手机。包括亚马逊非常成功的电纸书kindle,也属于低科技产品。

为什么近年来这些低科技产品会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 被高科技反噬

首先是随着科技发展,尤其是机器学习的进步,高科技产品的负面影响正在悄悄的增加。机器学习对个人习惯爱好的精准捕捉,可以让高科技产品源源不断的提供给我们想看的内容,或者在产品中创造极为精准的奖惩机制,利用赌性和游戏性让人们沉迷。

现在谷歌、微软、Facebook等等几家科技企业都开始在产品中推出了放科技成瘾机制,例如强制关闭、加入长时间使用提醒等等。这些迹象都表明了我们正在被高科技反噬。

· 数据安全问题

比成瘾更可怕的是,高科技丰富的传感器配合各种应用软件,正在把我们所有的信息都上传到云端,数据隐私的危害正在越来越严重。以往我们泄露信息,顶多让人知道我们的姓名、住址和电话。可今天的数据泄露,会让别人看到你什么时候叫了外卖、拍下的羞羞照片,甚至对于政治的情绪。

但黑白屏幕、不能安装更多软件也没有大量传感器的低科技产品,恰好完美的避开了这些陷阱。

换个说法就是,低科技产品保留了科技中的精髓,但剔除了让科技公司赚钱的部分。

科技公司赚钱的方式不外乎两种,流量和数据。

而吸引用户交出流量和数据的开端,通常是便利的工具。在这一过程中,使用者的注意力常常会出现偏差,有时候甚至违背了提高效率的初衷。

就像有人购买iPad是为了便携打字处理工作,但商家为了增加商品的净值,创造了完善的软件生态,在iPad上可以找到游戏、影音等等多种类型的软件。而软件厂商为了售卖广告或增值服务,也会想方设法的利用算法和机制让用户长时间停留。

最后我们会发现,当初那些为了学习和工作购买的高科技电子产品最终都成了玩具,有时反而占据了我们学习和工作的时间(这种现象从小霸王学习机时代就开始了)。

这时如果我们把iPad换成墨水屏打字机,就不会面临这种问题了。

低科技的高生意

那么厂商在低科技产品中可以找到商业机会吗?

答案是肯定的。

最重要的原因是,生活中需要依赖科技而提升效率的场景越来越多,但并不是所有场合都有条件应用高科技产品。

对于高科技产品的限制大概有两种,一种是主观上的限制,比如对于学校和家长为了担心学生玩游戏,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另一种是客观上的限制,比如极寒环境下大屏设备经常不能开机,或者在缺少电力、信号的环境下,再强的基带和快充都失去了作用。

但即使在这些环境下,我们依然需要科技产品来提升效率。从最基础的通信需求,到无纸化办公、教学等等。这时功能单一、无需联网同时续航能力超强的低科技产品就有了用武之地。

第二,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还有很多人或是出于习惯或是出于不得已在使用着非常传统的电子产品。例如北美消防部门为了保证通讯的有效性,至今会给消防员配备寻呼机,或者在日本仍然有很多人习惯于使用翻盖手机、按键手机。

低科技产品在不改变原有使用习惯的前提下对这些产品进行革新,可以更好的满足这一群体的需求。

最后一个原因是,目前的低科技产品几乎还以创业企业和众筹为主,是一片没有被大公司进入的处女地。上面提到的几款产品几乎都是众筹出产,虽然售价昂贵,但其中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无法把握零部件的供应链。

其实低科技产品在硬件上要求极低,既不需要极大的算力也不需要追求最新的外观材质、零部件等等。如果让供应链完善的企业来做,相反能获得比今天高科技产品更高的产品利润。

这么看来在厂商在纠结高科技产品巨大的研发投入和供应效率时,不如试试给硬件来个科技降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