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机器人是鸡肋吗?BBC这款产品,能帮用户提供热点信息增量
2018-06-28
多年来来,新闻机构不断尝试开发聊天机器人,尝试通过不同形式的信息共享以触达新用户。然而,继Facebook于2018年初关闭AI驱动的虚拟助理”M”之后,聊天机器人似乎陷入了尴尬的鸡肋境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为你介绍BBC的Twitter机器人,来看看机器人还有哪些新打法。
聊天机器人的软肋
全媒派往期文章《传媒业三年一个技术分水岭:红极一时的聊天机器人,真的凉了吗》曾经探讨过聊天机器人的不足之处。在与用户对话的几分钟之内,一个聊天机器人就可能变成恶魔。例如,微软的AI聊天机器人Tay本应在和千禧一代互动的过程中运用机器学习,提升自己的聊天能力,但它却以极快速度学会了否认犹太人大屠杀,变成了种族主义者,还学会了一套反女性的说辞。
“一个聊天机器人首先得擅于解决它们的核心任务,才能说得上实用和有趣;同时,它们还应该升级,增加创造力。因此,在‘解决需求’和‘开放交流’之间找到平衡,是设计一款合格聊天机器人的重要准则。”
一个合格的机器人,需要找到与用户对话的平衡区间,应对除了既有台本之外的问题;同时也应当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避免通知疲劳和过度亲密。那么,要如何做,才能完成一个聊天机器人的使命?
BBC新打法
2017英国大选,BBC的Twitter机器人提供了社交网络上的相关报道。此前,尽管BBC在网络和电视报道都投入了大量资金,但相较而言,社交网络反响平平。
提高效率
想获取关于大选的全面报道?最简单、最不费力气的办法是在Twitter上输入@bbcelection,这个推特账号会发布关于大选的报道内容,由两个机器人完成这份工作——一个负责制作图表,另一个负责将其发布至信息流中。
在5月30号葡萄牙举行的GEN峰会上,BBC视觉报道高级记者Paul Sargeant解释说,这个策划是纯粹服务于大选的活动,并没有投入多少资金。他说,“机器人让我们可以处理庞大的工作量,他们的工作速度也比记者要快。”
渠道信息补充
BBC亚洲分网站也一直在尝试聊天机器人,希望可以借此向社交媒体上的读者们讲述故事,这里的机器人常常作为新闻报道如在线新闻和广播节目的补充渠道。例如,聊天机器人处理反对酗酒话题,用来说服那些接触不到文字新闻或广播节目的读者。用户可以提出问题,机器人会像一个朋友解释这个问题,顺势提出新闻发展的下一个要素。
但聊天机器人并不完全是提供社交媒体新体验的工具,最近,BBC一直在尝试故事机器人。例如当公众访问BBC网站阅读关于王室婚礼的新闻时,他们可以选择同机器人对话,询问婚礼日期、获取从仪式细节到嘉宾裙子的一切新闻。
提高用户参与度
但这是读者希望获取的用户体验吗?早先Sargeant在GEN峰会上展示他们的研究结果时透露:尽管用户对这种对话形式感到惊讶,但他们非常喜欢。
他说,故事型机器人更适合报道诸如王室婚礼或奥斯卡之类的事件,也适合解释英国脱欧这类动态议题的发展。这些机器人可以回答用户提出的背景问题,阐述新闻的语境和起因,让吃瓜群众迅速明白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
对用户来说,聊天机器人为他们提供了参与式体验的可能。数据显示,负责王室婚礼报道的机器人为这个话题增加了25篇报道,投放在300万台浏览器上,有20%的用户参与了进来,每个与机器人互动的用户都提出了5-7个问题。
媒体行业的机器人正面临着发展瓶颈,还能取得什么样的突破?聊天不是唯一的出路,新闻机构认为,使用这些聊天机器人来讲新闻故事,不仅有利于扩大报道受众面,还有利于提升读者的参与度。
数字货币小交易所的突围战:战争才刚刚打响
2018-06-28
数字货币交易所的战争才刚刚打响!
“我准备做一家场外交易所,我觉得这块还有机会。”赵晨兴奋的告诉猎云网。一个月前,在六道口的星巴克中,赵晨向猎云网说着自己想法,这几天,他的交易所也准备上线了。“因为交易所的底层技术差异不大,我们的技术开发负责人也是来自某国内知名交易所,所以进度会很快。”赵晨说。从开始开发到上线,一个多月足矣。
交易所作为币圈食物链的顶端,即使如今全球已经有10000多家数字货币交易所,依然还有人跳进这个行业。有人说,今年下半年,是交易所的主场。
交易所垄断了大量的流量,而且变现模式很清晰,上币费和交易费作为主要的盈利方式,简单粗暴且收益最高。
马太效应明显,黑马仍然杀出
Fcoin以一匹黑马的姿态横空出世,“交易即挖矿”分红模式的创新最直接的结果是最高时交易量超过了HBO的总和(火币、币安、OKEx),当天,这三家交易量都下降了50%以上,币安不安了、OKEx慌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6月19日,OKEx官方宣布将开放共赢计划,将扶持100家“交易即挖矿”模式的交易所。在最近行情低迷的情况下,OKB逆势暴涨35%。
紧接着,币安也放出大招,将扶持1000家“交易即挖矿”模式的交易所。虽然新的模式会对巨头交易所造成冲击,但相对于资本的原始积累,巨头交易所也会迅速做出战略调整。
“虽然短期内看交易所格局如此,但这个行业还属于早期市场,” Xbrick CEO Leafer Zhao说。目前来看,现在的市场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一个验证过程,而验证过程并不是一个成型的过程。
回头看早已发展成熟的互联网行业,在BAT格局已经形成的情况下,今日头条、新美大、滴滴依然崛起。
比特大陆2017年财报显示,其纯利润高达190亿人民币,这些企业都是在市场的不断变化中找到了自己的擅长点,吴忌寒实现了弯道超车。
2017年7月,币安创立,不到一年时间,其估值已经超过100亿美金。
“交易所作为一个行业的初期,还会有新的交易所突出重围,老牌交易所如果在用户体验、品牌背书以及产品研发方面跟不上市场的进步,最终也会被淘汰。”尚亚基金会主席CEO张利表示。
大浪淘沙之下的小交易所
赵晨作为一个连续创业者,自从接触区块链之后,赵晨每天都会想着如何在区块链这个行业中找一个更好的切入点。他告诉猎云网,在区块链行业也一样,拥有流量才是王道。交易所垄断了大量的流量,而且变现模式很清晰,上币费和交易费作为主要的盈利方式,简单粗暴且收益最高。“场外交易市场会一直存在,只要有人想进币圈,这块就有市场。”赵晨说。
Xbrick CEO Leafer Zhao告诉猎云网:“场外交易目前来看是一很大的市场,短期内不会消失。目前的场外交易我们只看到冰山一角,放眼全球,很多单笔超过1万比特币的交易都发生在场外。”
直接跳进来做交易所的想法明显是错误的,数量太多且同质化严重,在巨头垄断大量流量的情况下,要想突出重围,唯有走一条不同的道路。
现如今已经过了交易所的草莽时代,不是随便一个人都可以去做交易所,团队专业化已经成为普遍趋势。这种情况下,头部之下的竞争尤为惨烈。
小交易所看到这种情况之后,直接免除上币费和交易手续费,以此来拉动交易所流量。但这种做法无疑是自取灭亡,交易所正因为上币费和交易手续费而成为暴利的行业,免除了“双费”,收入从何而来?张利表示,“从上币安全的角度看,一币一服务器,一年几十万的费用从哪里来?如果上二十个币,一年服务器的费用就达到上千万,这个费用从哪里来?团队没有收入,怎么吸引优质人才?”目前看来,只有割韭菜一条路可选,带着这种目的的交易所,是不会长久的,最终会被市场淘汰。
小交易所除了这种自杀式行为吸引流量之外,目前也在探索抱团取暖的方式,建立交易所联盟体系。据Leafer Zhao介绍,目前上海有几家交易所已经建立联盟体系。“交易所之间还是竞争关系,如果不是同一个圈子的人,互相不认可各自的价值,这种联盟体系就很难建立。” 在每一个联盟体系中,各家交易所因为其差异化,可以拥有不同的用户群体,这种体系下资源能够互换。
交易所和项目长期合作的时候,双方项目的粉丝可以进行互相流通。当项目方越来越多的时候,在这个联盟体系内,项目方之间的互相引荐,会推动着项目往前发展。在这个联盟体系内,上币的成本会低得多。
Cointiger CEO凌凤琪却不这么认为,他表示,抱团取暖没什么用,强者与强者同行,从没听过穷人们在一起就变成富翁,抱团取暖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竞争方式。“目前最好的方式是服务好客户,专注于用户需求,等待市场回暖。”
流量打法早已过时,生态玩法已成共识
去年94之前,交易所可谓草莽时代。之后,交易所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今年3月份之前,交易所秉承互联网流量式打法;3月份之后,有资源、有牌照、有应用场景、有核心团队竞争能力的交易所,才会经过市场的验证。“我们做好了技术、人才、资金包括资本退出的准备,剩下就等时间去验证这套组合拳。”张利说。
如何打好这场战争,构建生态是关键。在生态的构建中,平台币成为了最重要的一环,无论是HT、BNB,亦或OKB,市场表现整体不错。
上币费、投票、交易费都可以用平台币来支付。一位即将上火币的项目方告诉猎云网,火币HADAX的投票需要换成HT来进行投票。除了以上的投票,交易费和上币费之外,平台币在推广活动、奖励机制方面将会变得更加灵活。
利润回购平台币也成为一种玩法,有的交易所甚至出现100%利润来回购平台币。Leafer Zhao表示,他们自己也会收平台币,但他们会销毁,按照自己制定的百分比标准销毁,这样的方式更加透明直观一点。此外从流程合规角度看,金融属性更弱一些。
在这个生态布局中,平台币会趋于媒介的作用,随着金融从业者进入区块链行业,打法和玩法也同原来的交易所有了很大的不同。
传统金融从业者的进入,会将证券公司、外汇黄金的打法和衍生产品搬到币交所。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形成专门做现货交易,或者做期货交易的更加专业化的业态。
受到EOS超级节点的影响,一些交易所开始走超级节点竞选的模式,这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大的资金进入和资源的互置。
“2018年4月份做了筹备,总共有36+n超级节点。在这种模式下,技术资源团队,资本市场的团队,市场运营方面,都可能成为尚亚的超级节点。”张利说。交易所公链化也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超级节点的竞选对于二三阶梯的交易所来说,不失为是个加大资金注入、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众所周知,交易所慢慢呈现出三种业态,第一是币币交易,第二是法币交易,第三是场外交易,这是对前两种的补充,而各大交易所一直致力于开启法币通道。
据相关媒体报到,币安创始人兼CEO赵长鹏接受Cointelegraph采访时表示,币安已经在马耳他开设了一个银行账户。赵长鹏称,希望币安今年内能在马耳他开展法币和加密货币的交易。在未开放法币交易的情况下,如果希望投资一些小币种,只能先在OTC平台将法币转换成比特币、以太坊或与法币挂钩的代币,然后才能通过这些加密货币进行币币交易,从而换得自己想要的加密货币。这个过程对于小白而言是非常复杂的。
张利表示,币安开通法币交易这件事情已经发酵了三个月时间,如果只开通欧元区交易,那么规模就不会特别大。对于国内的用户影响不大,中国大陆的用户经过市场洗礼,已经熟悉了币币交易的环节,没有必要换成欧元,汇到国外银行,用的时候再从国外取出,这无疑让过程更繁琐。
一位投资人告诉猎云网,不管如何,随着政策的变化,法币交易一旦被允许,意味着投资加密货币就像投资股票一样简单,将会有大量资金进入市场,另一方面也会加速牛市的到来。
去中心化交易所之路
“接下来交易所会进入大浪淘沙的阶段,整个行业也将进入精细化管理的阶段。”一位投资人告诉猎云网。中心化交易所依然是主力军,各家都在基于自己的定位,寻找差异化打法,如何让用户的体验更好,如何提高自己品牌影响力?这些都是交易所每个团队所思考的问题。
差异化竞争的结果也带来了另一种业态的出现——去中心化交易所。去中心化的交易所有两个特点:一是它是整个市场的布局不集中,二是话语权不在交易所手上,这点是一个双刃剑。
“去中心化交易所好处是比较理想化,也符合区块链的精神。但是也有问题的一面,出了问题谁来承担责任?当发生丢币时,用户投诉无门。” Leafer Zhao说,去中心化交易所是通过整个社区来运营,做决策的效率就显得非常低下。
除此之外,用户体验比较差,如果让小白用户去去中心化交易所上交易,根本不会明白如何操作。去中心化的交易所每一笔交易都会发生在链上,还是无法解决交易效率低下的问题。
交易所作为基础设施,必须要在安全和体验上满足用户需求。张利说:“目前的技术还无法支撑去中心化交易所这种模式,未来如何还是个未知数,中心化交易所仍然是现阶段的主战场。” 交易所是一个金融产品,金融产品玩的是人脉和专业知识,如果要想在这场战争中突围,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专业的团队,特色和打法缺一不可。
虽然交易所现阶段的主要流量集中在头部,但这场战争才刚拉开帷幕,今年下半年交易所行业必定竞争激烈,巨头交易所要巩固地位,小交易所要突出重围,避免不了一番恶战。Fcoin作为突出重围的扛旗者,相信接下来还会有下一个,这场交易所之战才刚刚打响。
互联网企业的“增长黑客”之道
2018-06-28
鞠躬尽瘁,健康中国。
世界绞谷,中国国宝。
让听见炮火声的人去决策,凡是枪打到的地方都有绞谷事业的人,凡是您看到的绿领带都是世界绞谷的股东。
“增长黑客”,英文名叫GrowthHacking,这一说法源于硅谷,最早在2010年由Qualaroo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肖恩·埃利斯提出,真正引起业界人士关注与交流,是因为2012年由安德鲁·陈发表的《Growth Hacking is the new VP marketing》一文中。
“增长黑客”中的增长,指的是产品增长这一核心目标,。增长的对象不单单是用户的增长,还包括产品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重要指标。而黑客一次最早出现在1955年麻省理工学院铁路模型技术俱乐部的一条公告中,几乎是肮脏的字眼,指的是那些使用不法手段入侵计算机系统、电话网络、其他有漏洞的技术体系,从而为个人或特定群体谋取不正当利益,对他人造成威胁的危险分子。不过,近几年,这个词发生了变化,逐渐演变成拥有某一方面独特技术天赋,并且不走寻常路的人。
“增长黑客”最初的定义指的是“一群以数据驱动营销、以市场指导产品方向,通过技术化手段贯彻增长目标的人”。其中,数据主要指收集的用户数据、产品使用数据等。市场为行业的发展导向和热点趋势。
随着增长黑客的逐渐火热,这个词不仅仅指这样的一群人,也代表一种“以最快方法、最低成本、最高效手段实现用户大量增长,最终增加收入”的运营方式。简单来说,就是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地用“技术”来让产品获得有效增长。
对于一个互联网公司而言,前提是需要产品,拥有了产品以后才是各种数据的增长,其中AARRR数据转化模型,即获取(Acquisition):用户如何发现(并来到)你的产品、激活(Activation):用户的第一次使用体验如何、留存(Retention):用户是否还会回到产品(重复使用)、收入(Retention):产品怎样(通过用户)赚钱、传播(Retention):用户是否愿意告诉其他用户,很生动、直白的展现了一个互联网企业的运营策略。
可靠、符合市场的产品是第一要务
对于一个互联网公司来讲,必须要有自己的产品,产品还必须需要符合市场规则,符合用户的需求,不然,产品不会有什么潜力。
有一些互联网产品,几乎包含所有的功能,最后都没有做好,用户体验差、程序加载因繁杂、程序大等原因最后退出市场。其实,对于一个互联网产品而言,最好的策略还是腾讯的“小马快跑,快速迭代”,先上线一个初期产品,在上线后,通过用户体验中出现的问题或者用户喜爱的模块进行深度挖掘。
在者,产品需要有自己独特的特色,就像阿里巴巴创业初期,与eboy争夺全国市场时,主打的免费的交易平台,而当时的eboy是需要收取平台费用的。
产品的价值在于要有用户
用户的获取,也可以更宽泛地理解为“吸引流量”、“用户量增长”。其来源途径可能多种多样,如通过搜索引擎发现、点击网站广告进入、看到媒体报道下载等。如果以开一家饭馆为例,那么这就像是饭馆在确定了选址、开张营业后,需要努力招熙熙攘攘的过往人群进店,既可以在店门口散发传单,也可以开展免费试吃活动,或者邀请当地的美食节目拍摄一期宣传特辑。不同的推广方式,投入的成本各不相同,吸引到顾客的原因也千差万别。有的人不远万里慕名而来,有的人纯粹是想换换口味,还有的人刚好被“免费”二字所吸引。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只要有人肯一脚踏进店门,这就算是良好的开端。
活跃的产品才能更有发展前途
获取到用户后下一步是引导用户完成某些“指定动作”,使之成为长期活跃的忠实用户。这里的“指定动作”可以是填写一份表单、下载一个软件、发表一篇内容、上传一张照片,或是任何促使他们正确而高效使用产品的行为。如同饭馆吸引来顾客,但如果顾客只是傻站在大堂里无所事事,那么就无法给饭馆带来实际生意。正确的做法是通过店内陈设布置和服务员主动引导,让顾客马上明白:哪里有空位可以就座,从何处获取菜单,如何使用优惠券,怎样办理会员卡,以及跟别人拼桌时如何相处等。
在线时长是衡量产品好坏的重要指标
在解决了用户的活跃度问题后,另一个问题又冒了出来。用户来得快,走得也快。产品缺乏黏性,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新用户不断涌入,另一方面他们又迅速流失。我们都知道,通常留住一个老用户的成本要远远低于获取一个新用户的成本。因此提高用户留存,是维持产品价值、延长生命周期的重要手段。一家饭馆,如果物美价廉、独具特色,或者在某方面有别人难以复制的核心优势,那么顾客就愿意反复光临,成为老主顾。“一锤子买卖”在市场上难以立足,而真正的可取之道是成为一家百年老店。
任何公司盈利是最终目标
商业主体都是逐利的,很少有人创业只是纯粹出于兴趣,绝大多数创业者最关心的就是收入。即使是互联网时代的免费产品,也应该有其盈利模式。在一家客源稳定的饭馆里,增加收入可以通过制定营销策略、拓展外送业务、提高用餐高峰期翻台率等途径实现。而在互联网行业,除了直接向用户收费,还可以通过广告展示、业务分成等方式向其他利益方收取费用。
愿意分享出去的传播才是有价值的传播
社交网络的兴起促成了基于用户关系的病毒传播,这是低成本推广产品的全新方式,运用妥当将可能引发奇妙的链式增长。这就如同检验一家饭馆是否足够有人气,就看有多少顾客愿意主动向身边的朋友推荐。口碑的力量是无穷的,来自熟人的好评往往比高高在上的权威品鉴更具说服力。
在现如今,推广费用日益变大,对于创业公司、中小型企业来讲,都是巨大的成本支出,“增长黑客”因方法快、成本小等特点,很快被众多企业所接受,目前,已成为互联网企业创业者的新风潮,被广为推崇。
小华为,大作为。
巍巍大秦岭,悠悠汉江情,层峦叠嶂茶叶乡,哺育汉文明。
事业需要有心人;
一杯清茶清天下。
除了看和听之外,AI能拥有触觉吗?
2018-06-27
AI近几年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深度学习方法的深入研究,而深度学习提升AI能力的最显著表现,目前来看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
通过对图像的语义分割,图像识别技术已经应用得特别广泛。在手机摄影、拍照购物、刷脸支付等各种领域,图像识别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基于语音识别的各种语音助手比如智能音箱等,也在悄然描画智能家居的未来。可以说,单单是在视觉和听觉这两个方面的技术突破,AI就已经给世界带来了巨大改变。
但是,人有五感,除了视觉和听觉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触觉。曾经有个人做实验,看看蒙上眼睛堵上耳朵再绑手脚这人会怎样,结果差点儿整出精神病。
那么具体到AI这件事上,仅仅发展其视觉和听觉技术已经逐步呈现了“瘸腿走路”的特征。如今,或许是时候讨论一下给它加上触觉这件事了。
视觉和听觉技术发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其最重要的作用也集中在两个字上:识别。
为什么视觉的识别和听觉的识别技术这么重要,而且被首先开发出来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视觉和听觉是判断某一个物体特性的基本方法。
如何确定一个人是张三而不是李四?首先我们要看他的脸,千人一面这件事儿基本不可能,脸也就成为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最显而易见的特征。其次,每个人的声音可以说也是藏在身体里的一道独特密码。所以,要让AI认出人,视觉和听觉的技术研发就首当其冲了。
第二,识别在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人类的巨大需求。
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亦或是企业的生产,几乎离不开视听尤其是视觉技术。比如摄像头监控到了工业生产流程、镜头下的人们的动态,但是如何识别这些海量内容就成为了人们的难题。又如各种场景下物联网生态的构建,如果没有视听,万物互联也就成为了无本之源。
第三,视听技术的突破得益于技术的长期积累。
计算机视觉分析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走进了科学家们的研究视线,而以鸡尾酒会为代表的语音识别则是在更早的一九五三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关于机器视觉和语音识别问题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富,近年来兴起的深度学习方法则助推其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高潮。
事实上,两种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也确实为无论是B端还是C端的用户都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之处。但是随着人们对AI应用能力的要求的提高,视觉和听觉这两块长板显然已经弥补不了触觉短板带来的问题。
比如倒水这件事。倒水和接水是有很大区别的。接水只需要给机器定一个出水的量,量满即止,就不会出现洒溢的问题。而要想机器实现像人一样倒水,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它不仅要涉及到视觉观察水杯在哪儿、是否对准了杯口、水杯是否已经倒满,还必须要保证拿到的被子不会滑落。那么,这个时候只依靠视觉识别就不够了,毕竟机感受杯子会掉这件事触觉肯定比视觉来得快,不然现实中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会被烫伤了。
由此可见,虽然AI不再是瞎子、聋子,但随着其不断长大,触觉障碍带来的麻烦恐怕也就会越来越多。
人的皮肤上遍布着触觉感受器,其将来自外界的温度、湿度、压力、疼痛等刺激通过神经传递给大脑,然后作出分析和应对,这就是人的触觉活动的一个基本逻辑。
如果一个人的触觉失灵,最大的危害就是其将无法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危险,进而无法做出反应。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有人天生痛觉缺失,受伤就成了家常便饭。那么用到机器人的身上,触觉的缺失就意味着必须要从其他方面迂回地为其设计自我保护系统。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让虚拟触觉成为现实呢?
事实上,研究者们在实验室里探索虚拟触觉的脚步一直以来并没有停止。只是由于触觉系统的复杂性,比如如何模拟皮肤触觉感受器对不同刺激的感知等,导致触觉研究基本上仍然停留在实验室和论文当中,其在市场上的应用还不够成熟。关于触觉的研究,目前来看主要还是通过开发模拟触觉感受器的传感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模拟电子皮肤。由于触觉最直接的是由皮肤感受到的,所以电子皮肤也就成为了触觉研究者们最青睐的课题。针对复杂的触觉系统,研究者们同样是采取了针对不同的刺激类别而研发不同的皮肤传感器,80年代以来,分别研发了专门感应温度、湿度、力度等各个方面的传感器。
最近,约翰霍普金斯的大学的研究人员们开发出了一种新的电子皮肤,其可以通过感知刺激将冲动传递给周围的神经来重建触觉。研究者们把电子皮肤套在受试者的指尖,然后将其连接到受试者的身上,测试结果表明,受试者确实能对尖锐物体和圆滑物体表现出疼痛和非疼痛的反应。
这说明至少在部分功能上,这种电子皮肤可以称得上是成功的。只不过它对温度的感应还不太灵敏,这也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机器手抓举实验。在家庭或商业场景下,需要机器人用手去做的事情就很多了。在这方面,也有很多科学家尝试了不同的实验内容。
卡梅隆大学的研究人员做了一套fingervision系统,然后将其安装在了一个机器人的手臂的末端。用来干嘛呢?剥香蕉皮。
用香蕉来做实验,其意图非常明显了。用力太小,剥不下来;用力过大,估计很多同学都知道把香蕉捏扁后是什么感觉,我们可以感受一下这个机器人剥香蕉的样子:
看起来还是很专业的嘛。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当机器人在抓取东西的时候,其可以通过触觉来感知物品是否滑动、是否能保持物品的形状完整性,从而来控制抓取的力。但是同学们可以看到的是,虽然香蕉皮剥下来了,但最后拽那一下……实在是有点暴力啊。
虚拟触觉。斯坦福大学则做了一个听起来很劲爆的装置:wolverine(金刚狼)。它主要用在虚拟现实当中。该装置看起来十分令人无语:长长的黑色铁棍,再加几个金属片,往手指头上一戴就完事儿。但看起来虽然简单,其却能够在为手指带来触觉上的反馈。比如抓取一个虚拟现实的杯子,铁棍的滑块便会扣紧,你就能真切地感受到杯子反馈给你手指的力度。
英国的一家初创公司则试图在增强现实上做点触觉的模拟。他们在一只手写笔的笔尖附近配备了一个微型设备“音圈驱动器”。这样如果在平板上选择“磨砂纸”的书写场景的时候,该设备就会通过一系列复杂的震动而重现书写场景的感受。一个小小的触觉感受器,就可以模拟很多场景。
由此可见,无论是针对现实增强还是虚拟增强,已经有很多人扎进了触觉模拟的研究当中。那么,在未来技术成熟的时候,它会给我们带来哪些进步的可能呢?
首先,义肢触觉的恢复将成为技术应用的重点。
目前而言,义肢的最大作用是帮助人们恢复了部分功能性的能力,或者说,让人们的身体看起来比较完整。但相较肢体残缺的不幸,人们最渴望的仍然是能够恢复肢体的感知功能。那么,当人造电子皮肤能够像真人皮肤一样感知来自外界的不同类型的刺激,其也将能有效地避免因触觉的缺失而给人们带来的意外伤害。
其次,模拟触觉技术的进步也将对虚拟现实为更多人所接受产生有利的影响。比如上文中提到的“金刚狼”,以及为更多人所熟知的VR手套等。如此,虚拟真实将会变得更加真实,玩家的沉浸感也将会更强。并且,在训练工人比如修车工等方面,其也将有大的永无之地,为企业省下购买实物训练的成本。
最后,触觉模拟的成熟也将和AI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一起将AI铺向更广更深的领域和层次,进而影响物联网的发展进程。这里我们可以开个脑洞:想象一下,以后你坐进车里,人脸识别认出来是你之后自动启动车辆,通过语音控制你听到了自己喜欢的音乐,而座椅通过对你身体的感知自动调整到你最舒服的位置,是不是很爽呢?
当然,到那一步或许我们还差得很远,但是实现触觉的智能化很有可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课题。当以后的AI集齐了视觉、听觉之外的触觉第三感,除了那皮肤包裹侠的密密麻麻的电子元件,还安能辨其是不是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