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APP”能不能终极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2018-07-13
最近EOS体系分布式信任生态Athena即将发布“超级app” AnaGo的消息引发CCN,雅虎财经,Business Insider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外媒体与区块链专业媒体的关注与讨论。
其中, 区块链行业权威媒体CCN表示“基于自主研发公链平台的分布式信任生态Athena一直以来,致力于解决EOS体系下的信任问题。目标是打造EOS生态下的分布式信任平台,并结合先进的分布式区块链技术,建立起跨应用、跨链、跨系统的多维度信任体系,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传统体系信任验证成本过高的问题”。拿到过亚马逊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贝索斯投资,让彭博和《华尔街日报》时时感到竞争压力的商业新闻网站Business Insider则介绍AnaGo 是“一款集即时通讯,Dapp浏览器,行情交易为一体的超级app”。
另有十几家颇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都对这款即将发布的 “超级app”寄予厚望,充满期待。
“超级app” AnaGo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项目?它果然如同所构建的一样,会是人与人之间根深蒂固不信任的终结者吗?AnaGo是什么?
在Athena的官方介绍中,AnaGo 是Athena即将发布的一款集即时通讯,Dapp浏览器,行情交易为一体的超级app,它在加密聊天、去中心化社交的基础上,融合Athena信任体系,在提供安全、高速、可信任的社交工具基础上,帮助产品和用户快速建立信用体系,从而更方便、高效地接入各种DAPP服务和切入实时行情交易。
主要具备以下几大功能特点
去中心化社交
AnaGo提供安全、高速、可信任的去中心化社交工具,帮助用户在保护隐私的基础上进行全球无障碍沟通。
轻钱包
AnaGo接入支持多种数字货币的轻钱包,依托Athena的安全体系,快速实现跨链交易,极大地提升了钱包的效率与安全性。
去中心化交易所
AnaGo将接入去中心化交易所,由于Athena的多维度分布式信任生态,更好地支持跨链、多链交易,从而更好地提升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身份与信任体系
基于Athena的身份信任体系的AnaGo是传统互联网和区块链沟通的桥梁,将在求职招聘、资产管理、公益捐赠、版权保护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先进的隐私保护体系
去中心化的信任体系Athena的AnaGo由于不需要将用户大量的私人信息存储与中心化的服务器,因此可以在提供安全易用的信任框架的基础之上,更好地保护用户隐私。
AnaGo想解决什么?
EOS的共识机制一度被认为可以解决区块链行业的可扩展性,实现更顺畅的治理。但超级节点带来的种种风波,又在提醒大家人类之间的不信任是根深蒂固的,它需要技术上更大的突破来实现。AnaGo恰是这种背景下的一种实践与努力。
AnaGo是建立信任的基础设施和底层的价值通道,它支持各种应用的开发,从即时通讯到Dapp浏览器,再到行情交易,它都能提供相应的信任服务。
比如社交通讯。前段时间 Facebook引发的数据泄露问题把人类对于数据自主的渴望又一次置于世人面前,AnaGo 则完美实现了这一需求,由于不需要将用户大量的私人信息存储与中心化的服务器,因此可以在提供安全易用的信任框架的基础之上,所以它能更好的帮助用户在保护隐私的基础上进行全球无障碍沟通。
比如数字钱包和去中心化交易所,依靠Athena的多维度分布式信任生态,AnaGo可以更好地支持跨链、多链交易,提升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此外,很多传统行业的人在跨越到区块链行业时,都会遭遇重重困难。比如区块链架构的Dapp(去中心化应用)开发是需要很长时间技术积累的,这无形中提高了传统行业跨越到区块链行业的成本与门槛。
基于Athena的身份信任体系的AnaGo则可以完美解决这一障碍。它可以提供底层的诸多技术支持,比如完备的智能合约体系、安全体系;安全数据存储、硬件密钥管理、加密数据分析等等,从而让不同行业的参与者只需关注自己的业务内容本身,而不需要牵扯太多的精力在区块链底层技术的架构上。
未来前景如何?
AnaGo作为Athena的落地应用,将基于信任的底层基础设施和信任的底层价值通道的公链相结合,并且可以将区块链世界和互联网世界连接起来,将传统互联网的数据通过本体网络打造成为一个区块链应用。
可以预见的是,基于Athena的身份信任体系的AnaGo将建立一种崭新的分布式信任链网络,并在求职招聘、资产管理、公益捐赠、版权保护等诸多领域有自己的应用场景。
打造新一代支持实体商业应用的基础公链,并链接有实体商业场景的分布式信任生态无疑价值巨大,并充满想象空间,至于在未来会抵达怎样的高度,我们还需要拭目以待。
以《我不是药神》为喻剖析区块链安全问题
2018-07-11
《我不是药神》,豆瓣9.0以上的高分电影风靡大江南北!在这部草根创业的血泪史里,暴露出了很多经典语录,让我们开始思考人性。为了赚钱的张长林,和带着卖药小分队的程勇,同样卖药,一个认为,赚钱就是解决需求,一个却让自己组建的卖药小团队,拯救了无数的白血病患者。
如今,在区块链这个巨大潜力市场的背景下,也有无数的创业者正在积极布局,市场乱象下,人们对于数字货币的认识,停留在“一夜暴富”的故事情节中,还有那些随时卷款逃走的项目方。即便市场如此人心惶惶,但区块链安全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几个月前,堪称互联网“纪检委”的360团队发现EOS高危漏洞,还获得3万美元奖励。最近在吴晓波采访频道出品的最新一期的《十年二十人》视频节目中时,360周鸿祎对于区块链的看法,也再次引发了一次市场的冲击。
区块链是回归互联网本来意义的唯一希望
360周鸿祎经常被人称为“大侠”,经典的斗百度、呛腾讯、败马云,得罪了整个“互联网圈”。面对众多质疑声,他说,他并不是好斗,而是大安全时代已经来临,网络安全,更多的责任、压力,更是对全人类的安全负责,对世界安全负责。
今年2月,周鸿祎曾在朋友圈转载《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骗子、假先知们一夜暴富背后:区块链是回归互联网本来意义的唯一希望》,并评论这篇文章是迄今为止他所认为的最深入浅出的、最明明白白的一篇文章,没有大道理,没有空洞的口号,没有吓唬人的概念,这才是学习区块链技术最需要的基础。
这篇转载的文章重点阐述一个观点:区块链是回归互联网本来意义的唯一希望。
无数追捧区块链的人,很可能并不是因为区块链本身,而是针对目前出现的互联网危机,寄托的一种希望。当人们发现互联网的发展即将走进历史教科书的时候,区块链成为是复兴开放协议精神的唯一希望。最终,它能否兑现其追求平等的承诺,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平台上的拥护者。
为什么周鸿祎会认为这是写区块链的文章中最好一篇?根据他一直以来,在互联网大世界中出现过多次大义灭亲之举,小编大胆猜测,与其说文章写得好,不如说赞同文章的观点——区块链是回归互联网本来意义的唯一希望。
这位大佬是看好区块链的发展,只是认为,这项技术的发展会和当初的互联网一样,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无论从技术上、组织架构上、还是从系统上都需要经历千锤百炼,只有真正回归到区块链是解决互联网信任危机的共识,才能让区块链技术发展具有应用价值。
区块链乱象下的黑幕
比特币,作为被市场认可的主流货币之一,也依旧存在于投机的泡沫之中。何况是其他数字货币?币圈大名鼎鼎的EOS,可谓是被市场一路追捧。360周鸿祎在吴晓波7月2日的《十年二十人》的节目中,再次表示区块链牢不可破、不可篡改是理论上的,其实它有很多漏洞。这番言论,让区块链极客们再一次开始关心,该和投机者们一样,积极布局入场,让广大群众看到区块链未来的希望?还是应该保留最初的共识,在技术、架构、系统等每一个步骤上,精雕细琢?
实际上,市场乱象已经是不言而喻。使用中心化交易所平台,就违背了区块链广泛应用市场的初衷。花呗是蚂蚁金服长期运营、紧紧依托场景的消费信贷产品,已诞生三年,如今已经覆盖绝大多数线上消费场景,现在还提供多维度服务,成为线下数千万商户和广大消费者的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越是受到市场的追捧,越有人趁机作乱。从不少新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有人利用蚂蚁花呗去提额套现,也有人通过蚂蚁花呗介入个人的支付宝账户,这些都是“中心化”平台所产生的安全隐患。
对于投机者而言,做一个交易速度快、系统稳定的中心化交易所平台,不仅能够吸引一大波比特币玩家们,也趁着各国对数字货币监管的不明确性,更有机会进行暗箱操作。
大家一起回顾门头沟事件:
2014年2月,当时被称为全球最大的比特币交易所——MT.Gox,在网站页面宣传停止交易并随后申请破产,称其被黑客攻击,导致失窃的比特币价值约为3.5亿美金。虽然交易所对外宣称是黑客攻击,实际上,迄今为止,也没有查到明确的失窃原因,大量用户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赔偿。
再看看近两年,交易所被盗的数据:
2018年2月,意大利加密货币交易所BitGrail宣布其价值1.7亿美元的Nano币被盗,BitGrail创始人拒绝赔偿用户损失。
2018年1月,日本最大的比特币交易所之一Coincheck遭黑客攻击,5.3亿美金被盗。
2017年12月,斯洛文尼亚加密挖矿网站 Nicehash被盗约4700个比特币,价值约6200万美元。
2017年6月,韩国最大交易所Bithumb被盗数十亿韩元,三万用户信息被泄露。
这些数字背后,都告诉我们:中心化交易所不具备区块链的核心优势,用户们的资金安全仍然存在漏洞。那些因为交易所被盗,而损失财产的普遍老百姓,不正和《我不是药神》里,那些白血病患者一样,面对高额的药费,想活着,只能面对现实吗?
因共识相聚,用共识之力去解决信任危机
区块链最核心的价值,就是信任。而互联网最大的漏洞,也是信任。现在做区块链的从业者,正是从这些早期的网络先驱那里接过了接力棒。在《我不是药神》里,程勇第二次卖药,再次集合了卖药小分队,想想第一次卖药,他们是因共识相聚,为了让白血病患者吃到便宜、疗效相同的药,后来,同样也是为了最初的共识,再次相聚,重新卖药,即使亏本、坐牢,都只为这个社会尽一份职责。
区块链系统,从数字上讲,是近乎完美的,但在从区块链目前发展来看,它仍然受到了基础设施、系统设计、操作管理、隐私保护和技术更新迭代等诸多挑战。最初大家达成共识,是希望解决互联网信任危机,就应该清晰认识区块链安全依托于它整合的是几个关键技术,包括:1、P2P网络技术;2、分布式账本技术;3、非对称加密技术;4、共识机制技术;5、智能合约技术。不论是创造者还是从业者,更多的是需要从技术和管理上进行全局考虑,加强技术研究,补足短板。
虽然我们都说EOS被成为区块链3.0的到来,但从组织架构来讲,它只是带来全新的一种共识机制,而这种DPOS机制和之前人们研究的POS、POW机制一样,还需要在市场上去实践并验证。现在,也有很多从事区块链的工作者们,已经在开发全新的机制,来完成区块链的价值,这才是真正做区块链应该有的责任与使命。
再看看朋友圈霸屏的《我不是药神》,想起老奶奶那句感人肺腑的话:“四万块一瓶,我病了三年,吃了三年,为了买药,房子没了,家人也拖垮了,我不想死,我想活着。”程勇所做的,图什么?拯救那些没钱吃药的白血病患者......
那么,今天你做区块链,你图什么?我们,因为共识相聚在这个密码世界,又图什么?相信共识之力,正是技术创新的驱动力。
过千万广告流水,我们可否想做公众号那样去做小游戏?
2018-07-11
小游戏变现模式主要是广告和道具内购,据微信官方宣布,目前小游戏广告日流水已过千万。
头部小游戏玩家和非头部玩家的差距较大,前者月流水动辄过亿,后者则由于ARPU值还没有能力做大规模推广。
小游戏领域巨头初现,运作方式类似微信公众号与H5游戏,签约多个小游戏CP公司,做出产品矩阵,相互推荐引流。
自4月4日正式对第三方开放以后,微信小游戏终于对外公布了商业化的部分数据:平台广告日流水过千万,eCPM(每千次展示可以获得的广告收入)过80元。就100天的节点来说,小游戏交出了一份还算不错的成绩单,起码,它证明了自己在广告方面的潜力。
腾讯以“跳一跳”等17款自研游戏示范了小游戏的玩法,半年过去,微信上已经有2000多款小游戏。根据第三方平台阿拉丁7月9日的最新数据,阿拉丁指数排行前十的小程序中小游戏占到了六个,第一和第二分别为《跳一跳》和《海盗来了》。
在阿拉丁创始人史文禄看来,未来游戏、工具、视频、直播类会比较偏好小游戏的广告投放渠道,预计两年后内整个小程序一年的广告流水会超过1000亿,大过微信公众号广告市场如今500亿-600亿的规模。
小游戏怎么变现?
小游戏的最大价值在于吸引了那些路人,或者说原来没有为游戏付费过的玩家。
男女性别比例5:5,30岁以上人群占比超过50%——小游戏官方公布的用户画像也间接证明了广告将是未来一段时间里小游戏主要的收入构成。跟那些热衷于在《王者荣耀》、《阴阳师》里氪金升级的重度玩家相比,这些玩家玩小游戏的理由更多是“好友在玩“,填补碎片化的时间。让他们接受游戏内购还需要时间,但是让他们为了获得游戏里的金币看一段广告还不算太难。
7月9日,微信全面开放了小程序的广告组件,累计独立访问用户(UV)不低于1000且无严重违规记录的小游戏可以在小程序后台自助申请开通广告位。在广告分成方面,日流水低于10万的小游戏,合作方与微信平台的分成为5:5,高于10万的小游戏分成则为3:7,平台抽走70%。
道具内购方面,安卓系统的用户可以通过小游戏进行道具内购,开发者与微信平台放的分成为6:4。月流水低于50万的小游戏,可以享受微信的扶持政策,平台方不抽取流水分成,据悉目前已经有上百家合作伙伴享受到了该扶持政策。
目前小游戏的流量变现方式主要是Banner广告和激励视频,其中激励视频的价格更高效果更好。据小游戏团队称,下一步将开放小游戏互选定制广告,将广告融入游戏内容中。此前在跳一跳中,麦当劳就已经尝试过这种方式,将logo放在充当跳板的盒子上,未来这种方式将越来越多。
除此之外,微信还将在下周实现小游戏内互相跳转。对同类型的小游戏来说,这将成为没有入口扶持的条件下一个重要的导流手段。它同时也意味着,小游戏也会越来越多地成为买量的广告主。
目前小游戏入口还比较深,用户需要从搜索、微信游戏、最近使用等地方进入。微信小游戏产品总监李卿表示,小游戏会贯彻微信一贯的去中心化做法,“要做到去中心化,最好的就是没有入口”,当前小游戏内还有“好友在玩”与“精选”,这是小游戏发布初期的遗留,未来有可能会逐步调整。
在理想情况下,小游戏应该是基于社交分享和广告来触达用户的。前者要求小游戏的体验要足够好,好到用户成为“自来水”。后者要求小游戏开发团队有足够的广告预算,并且能够把握住每一个运营上的拉新节奏。
目前小游戏已经出现月流水过亿的产品,以头部小游戏《海盗来了》为例,据豪腾嘉科CEO曹晓刚提供的数据,这款游戏峰值日活达2000万,月流水超一个亿。但更多小游戏开发团队还是以尝试的心态来投入,现场某款体育类小游戏的开发者告诉36氪,“小游戏的ARPU值还太低,买量不太划算,我们没有做大规模推广,只是靠自然增长测试用户反应。”上线一个月左右,这款游戏的DAU大约在两万左右,不算太高。
小游戏跟矩阵之间的必然联系
自从拼多多之后,微信生态就成了投资人们心上的一根弦,错过了公众号红利,错过了拼多多,不能再错过小游戏了。关键问题在于,小游戏应该怎么做才能跑出大公司?
现阶段小游戏对人力投入的要求还不高,就36氪在现场看到的展位,大多数小游戏开发团队都在10人以内,产品研发周期一般在几周到几个月之间。这其中有成熟游戏公司“顺手”做的小产品,比如曾经出品过《刀塔传奇》的莉莉丝团队做了一款擦图游戏,也有独立游戏开发者看准小游戏的风口投身其中。
看上去,作为平台方,微信对开发者采取的是顺其自然,尽量少干涉的态度。
一个从小游戏上线初期就存在的争议是,小游戏未来是否也能承载中大型游戏?因为大中型游戏意味着更长的生命周期、使用时常、用户留存,甚至更大规模的商业变现前景。一位行业内人士告诉36氪,微信对目前小游戏的商业化效果还有更大预期,希望小游戏能像中大型游戏一样出现爆款,以及更高的用户粘性。
不过史文禄认为,小游戏的规模未来在技术上并不会存在局限性。“目前已经有8兆的代码包,可以做到中型体量的游戏,预计今年下半年就能实现16兆。”
36氪就小游戏领域是否会出现细分领域里的小巨头提问微信官方,得到的回复是“尚没有出现巨头”,理由是做游戏有一定门槛,很难预测下一个爆款。但现场的一位投资人告诉36氪,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两家小游戏头部公司,分别是北京豪腾嘉科和上海爱微游。前者开发的小游戏包括《海盗来了》、《疯狂猜图》、《头脑王者》,后者则拥有《损友圈》、《欢乐六边形》、《萌犬变变变》等爆款。
它们在H5游戏领域都有过成功经验,其中《海盗来了》已经以H5形态运营两年,生命周期不算短。在小游戏生态里,这两家公司的运作方式是签约小游戏CP,在不同的产品之间互相导流。
是不是听着很耳熟?没错,微信公众号刚刚兴起时,一些创业公司正是依靠公众号矩阵获取流量红利。其中最典型的案例便是以38亿元的价格将自己卖给上市公司瀚叶股份的量子云,旗下拥有一千多个公号。
同样的,小游戏互相跳转功能的上线,对已经有多个小游戏的公司来说,也是叠加流量的好机会。尽管游戏开发跟做公号所要求的技术不同,但是在流量逻辑上,两者仍然有十分相似之处。
在这个逻辑下,市面上有不少游戏公司从团队建立之初就开始有意识做矩阵。现场参加布展的一家来自杭州的游戏公司尽管才涉足小游戏不到三个月,已经发布了20多款小游戏,并且有计划在今年内开发100款小游戏。
毫无疑问,在这个领域内,将出现下一个“量子云”。
那些“来自星星”的机器人,是否能拯救被封闭的心
2018-07-11
我的朋友张姐是一位8岁孤独症男孩的妈妈,她的儿子在2岁被查出患有儿童孤独症。
“来自星星”的孩子们会有语言障碍、社交障碍。有时候走在路上,张姐的儿子回躺在大街上打滚,导致她被路人当做人贩子,“这是不是你孩子,你别走”。
张姐经常在活动中做志愿者,她希望能通过参加活动,让别人记得她,可以在她老去后不用带孩子一起离世。张姐说:“千万自闭症孩子家长的心愿,就是比孩子多活一天。”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社交能力缺失,沟通能力缺失,重复、刻板的行为及兴趣范围狭窄。据美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2015 年美国约有 2.2%的儿童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有学者指出,我国 约有60 万~180万名自闭症患儿。目前没有药物能彻底治疗自闭症,研究者普遍认为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早诊断、早干预,可能有利于改善其问题。
在自闭症治疗过程中,最难的就是教会孩子识别周围人的情绪,比如学会区分快乐和恐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研发了一款“来自星星“的机器人学习方式,能够使机器人在治疗孩子的过程中,能流畅地解释孩子的行为——无论他是感兴趣、兴奋还是专心,都能够得到及时的呈现。
那么,“来自星星”的机器人出现,智能相对论(aixdlun)分析师柯鸣认为,其在三个方面将大有可为:
1.减少“星星孩子”的抵抗心理
从当前治疗自闭症的机器人来看,其外观设计是自闭症儿童情感认知能力训练的主要载体,相比人类面孔(社会性刺激),自闭症儿童对非生命体(非社会性刺激)的注视时间更长。
总的来说,用于自闭症干预的机器人的外观设计主要分为三类:仿人机器人、动物型机器人和其他造型的机器人。逼真的仿人机器人因其外貌与人类相似,很容易被自闭症儿童识别,如KASPAR和Robota。当然,还有部分仿生机器人,用以夸大某个社会线索,以引导自闭症儿童关注特定线索的能力,避免分散注意力。
许多自闭症儿童能够很自然地跟可爱的小动物相处,仿真的动物型机器类似于动物外观,比如毛绒海豹PARO和可爱的小鸭Keepon,这些动物型机器人作为机器宠物,深受自闭症儿童喜爱。
Coeckelbergh 的调查显示,74%的自闭症儿童更愿意接受动物型机器人。此外,有些机器人的外观类似于球形玩具,比如QueBall和Leka。部分机器人造型虽然不规则,却具有讨人喜欢的外观,让自闭症儿童感到亲切且易于接受。
软银公司自闭症治疗机器人NAO
2.“比孩子更了解孩子“的情绪识别
情绪识别依赖于个体辨别自己和他人的面部表情、手势、声音和情境的能力,以及对社会关系意义的理解。自闭症儿童的情绪识别能力非常薄弱,有时难以表达和理解他人的情绪,甚至会出现混淆他人情绪信号的情况。
目前来看,当前大人们存在情绪复杂,身体运动和面部表情变化快的情况,自闭症儿童对此的识别很容易进入感官超载状态 。
机器人技术在自闭症儿童情绪识别和理解训练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比如,Bevil 基于罗素的情绪环状模型理论提取多维情感的不同层次对机器人进行情感设置,并通过其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表达出来,自闭症儿童可对机器人的肢体动作和表情进行简单识别并模仿。
此外,机器人技术也能帮助治疗师了解自闭症儿童的情绪状态。例如,Park 引入了人类情绪元素,使机器人系统可以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情绪评估和检测,通过追踪自闭症儿童的愤怒、恐惧、厌恶、惊喜、幸福和悲伤等情感反应,帮助治疗师识别自闭症儿童的情绪,并进行辅助治疗。
3.“应用分析法”帮助行为矫正
自闭症儿童通常会表现出高频率的重复性刻板行为,这称之为执行功能障碍,其无法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和非适宜性行为,在规划和协调能力等方面也存在困难,因而表现出重复的刻板行为。
应用行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ABA) 是目前治疗自闭症认可度较高的干预方法,但是擅长ABA的治疗师资源缺乏,机器人可以通过算法程序取代ABA治疗师的部分功能,且机器人不会产生疲劳感,可完成大量重复性工作,非专业人士也可便捷地控制机器人,不受时间限制。
目前来看,机器人技术在帮助自闭症儿童提高适应性行为,促进亲社会行为和获得健康生活方式方面已经取得一些成果。当前,机器人技术主要是结合ABA的干预原理,通过刺激-反应-强化来实现行为干预。
那么,AI是否开业成为“来自星星”的孩子们治疗的救命稻草呢?实则不然。治疗师需要辅助工具来帮助治疗自闭症儿童,机器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仅仅自闭症儿童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自闭症治疗机器人可以完全成为替代性的自闭症专家,智能相对论(aixdlun)分析师柯鸣认为,作为医生,其业务精度和能力还有待考究;作为机器,其社会化问题依然是一个大问题。
1.难以成为每个孩子的“保护伞”
闭症儿童的个体差异很大,每个患者的情况各不相同,差异化治疗是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方式,因此,未来机器人技术在自闭症儿童的干预过程中仍有许多挑战和重要问题需要面对和解决。
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并不是所有的自闭症儿童都能从同一机器人干预中获益。机器人的设计需考虑到自闭症儿童的特殊需求,实现性化定制。此外,机器人技术对自闭症儿童干预的现有研究主要是针对5岁及以上的自闭症儿童,只有少量研究关注自闭症幼儿。
未来的机器人技术应更智能化,增强机器人技术的适用性,扩大机器人技术对自闭症群体干预的对象范围,使那些很少或没有得到干预的自闭症幼儿提早受益。
2.自闭症儿童的“非安全依恋”
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生命性幻觉”。生命性幻觉(the illusion of robot animacy)指的是儿童在与机器人交互的过程中创建出拟人化的无力、社会、关系,孩子可能会认为这是“真实”的而不是幻觉。
而这种现象在机器人治疗自闭症儿童中也可能出现。通过长时间接触,“来自星星”的孩子们逐渐将机器人作为一个生命实体,并基于生命性幻觉与其建立“友谊”,但这并不能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更是有可能进一步造成自闭症孩子的“非安全依恋”。
儿童依恋理论认为,所有动物包括人类都具有影响发展的先天气质,这使得儿童在成长中与陪护者之间存在情感依恋关系。若儿童2岁前未与陪护者间形成亲密依恋关系,则会影响儿童社会化进程和人格发展。
在机器治疗的过程中,机器人通过触摸、语音识别、互动和人脸识别等多重方式与自闭症孩子进行沟通互动,长时间容易造成一种虚拟的“陪伴感”,使得孩子对机器人产生一定程度的依恋。显然,这种依恋是非安全的。
3.隐私与社会化之痛
治疗机器人之于自闭症儿童而言,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隐私与社会化。诚然,社会互动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必要因素,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6-7岁的儿童认知发展中,其“私人演讲”会完全内化,而年长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思考,都是因为其从社会中获取的成人说话方式和现实表现。
在机器治疗的过程中,以机器替代社会化交流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许多治疗机器人公司也认为,其最大任务是在于辅佐人类治疗师,以使得来自星星的孩子们逐渐认识和接触这个社会。
此外,微波辐射、隐私侵犯、看护“对象化”等等问题,依然是当前“来自星星”的机器人难以解决和处理的,至于今后的发展将走向何方,还需要给市场一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