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方兴未艾 全新的时代正在到来

2019-01-03

再过两天,被称为是“区块链元年”的2018年就将过去。

这一年,“三点钟”社群被广为人知,各种区块链峰会将这个行业的热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年,比特币暴跌了80%,9成币种陷入冬眠状态;这一年,乱象横生,喊单,跑路,骂战,拉盘;这一年,交易挖矿兴起,合约成为主流……

很多人说,区块链只是一个伪命题,比特币是史上最大泡沫。

但,这并不是全部。

同样在这一年,巨头们在加速布局,阿里将区块链应用到了跨境转账,腾讯首张区块链电子发票诞生……这一年,鼓励政策陆续出台,国内十几个城市密集发布了区块链政策,多部委相继出台了多项引导政策,正本清源……这一年,相关探索如火如荼,中国区块链专利技术排名全球第一……

无论存在多少瑕疵,无论未来发展如何,2018年,注定是区块链行业发展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年。

微信图片_20190103103422.jpg

币市混乱,但这不是全部

不得不承认的是,区块链的火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比特币的暴涨。一年之前的2017年底,比特币从一串虚无的数字,史无前例的上涨到了2万美金一枚。

正因为比特币的带动,不少其他币种兴起并流行。在巨大的财富效应带动下,这个行业被广为人知,又在缺乏监管的大环境下 ,混乱之至。

比特币,在行业内被冠以“币王”的称号,这也足以证明它所处的地位。大多数普通大众对于区块链的认知源于比特币,甚至在很多人眼里,信奉宝二爷所说,区块链目前最大的应用就是炒币。

不可否认,区块链,这个因比特币的火热而被人广为提及的概念某种程度上“走偏了”,这也令其一度被“污名化”。

尤其是在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被币圈捆绑,炒作、骗局、泡沫、暴跌……某种程度上,谈及区块链,甚至被沾上了一层负面的色彩。

但必须明确的是,币市的乱象并不能代表比特币的未来,这个行业只会越来越成熟;另外,纵然比特币是区块链的最大应用,但它也并不能代表区块链,区块链不只仅限于此也不该局限在发币和炒币。

比特币,这个存在了十年的事物,可以说很新兴,也可以说已经很成熟。作为一个币市的特殊存在,他是币市涨跌的风向标,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达到了区块链“去中心化”、“分布式”标准的币种。在很多人看来,只有比特币才是真正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的有价值币种。

此外,需要指出且强调的是,包括比特币在内,目前世面上所有的加密货币,仅仅只是区块链应用的极小一部分。

人们所耳熟能详的百度、阿里、腾讯等大型产业巨头们,无一不是正低调布局区块链,这些区块链的应用场景,也贯穿人们生活周身,更在悄然改变着这个时代。

从这些角度和逻辑出发,并不难看出,目前在不少媒体宣传和外界所理解的“妖魔化币市”,并不是区块链的全部,更加不能代表行业的发展方向。这些乱象,随着政策规范的出台,随着人们对行业认知的提高,一定会烟消云散。

巨头布局,加速落地

可以欣喜的看到,诸如百度阿里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尝试并布局区块链。

今年6月25日,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电子钱包跨境汇款服务在香港上线。港版支付宝AlipayHK的用户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向菲律宾钱包Gcash汇款。

第一笔汇款由在港工作22年的菲律宾人格蕾丝(Grace)完成,耗时仅3秒,而在以前需要10分钟到几天不等。马云显然对此业务布局很高兴,Grace后来将她与马云的合影并发布在脸书上。

微信图片_20190103103427.jpg

2018年8月10日,深圳国贸旋转餐厅开出了全国第一张区块链电子发票。

深圳试点的全国区块链电子发票,背后的主导者是深圳市税务局,技术底层来自于腾讯,且项目得到国家税务总局的批准与认可。

业内人士分析,如果这种模式未来能够推广到整个电子发票领域,并在中国各个行业进行普及,那么将对现有的财务、报销流程带来质的改变。

而且,在区块链发票之后,区块链技术势必将会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税务、政务等更多领域。

百度方面,通过多年的布局,其区块链应用也已经涉足公司多个业务,拥有了游戏、云计算、智能合约、底层网络、版权5个方向的区块链产品。

汇款,发票,版权…这些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区块链悄然之间被应用其中,无声息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8月27日,2018年度世界主要国家的区块链专利数为1300多件,中国年度公开的区块链专利数已经达到了1065件,占比世界主要国家区块链专利数量的77%,位居全球第一。

纵观而言,在区块链的布局上,几乎可以发现每一家传统互联网巨头的身影。

从技术储备和资金实力上来看,伟大的变革往往都由巨头公司去引领。随着这些应用的落地深入,区块链的未来也必将更加光明。

加强监管、正本清源

在巨头们的带动之下,区块链技术的落地将不断加速。而面对目前区块链领域的种种乱象,政府部门也正在各个层面加强监管,正本清源。

早在2016年10月,中国工信部就发布了《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2个月后,区块链首次被作为战略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写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通知》。

微信图片_20190103103431.jpg

而刚刚过去的2018年,则成为了区块链政策出台最为密集的年份。

1月底,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以下简称“互金协会”)发布了《关于防范境外ICO与“虚拟货币”交易风险的提示》。

8月24日,面对借区块链之名的种种乱象,银保监会、中央网信办等部门再次联合发布风险提示,警惕打着“金融创新”、“区块链”旗号,行非法集资、传销、诈骗之实的违法行为,并在总结特征后,倡导民众发现后立即举报;此外,互联网金融举报信息平台将“代币融资发行”纳入举报了范围。

地方政府则紧跟中央导向,以“规划引导+财政补贴”的方式,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的落地。北京、上海就作为先发城市,带动着杭州、深圳、南京、成都、贵州、海南等地,形成了一幅区块链城市版图。

据统计,截至2018年10月,中国已有31个省市的政府部门,发布了扶持区块链正向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此外,“资本支持+产业园落地”也是各地政府落实政策的2018新动作。

几乎贯穿整个2018年,币圈每隔几个月就吹起的一系列“创新模式”,也从未躲过监管部门打击乱象的重拳。币市、矿圈、链圈,凡是涉及到“币”、“乱象”,凡是可能带来金融风险的环节,通通处于监管的重重包围之下。

密不透风的严监管,让乱象丛生的区块链投机市场进一步得到遏制,也让2018年的区块链行业由年初的“甚嚣尘上”逐渐转变成下半年的“低调务实”。

回望2018,关于区块链的争论从未停止,有人说他只是一个伪命题,有人说是一场革命,也有人说区块链思想与技术,它不是革命,也不颠覆,也不取代,而是一次伟大的实验。

无论如何,币市返璞归真,巨头低调布局,政策保驾护航,有理由相信,诸如过去一年中,“发币即暴富”的圈钱游戏将不复存在,“千币归零”的场景将成为历史。

西安软件开发、西安APP开发、西安软件外包、西安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建设、电商软件开发、社交软件开发、直播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制作、西安区块链开发

纵然无法证明,但同时也无法证伪。区块链,正朝着正规、实用、健康的方向发展,冥冥之中无不昭示着,一个全新的时代正在到来!

2019 年,有什么会改变我们的科技生活?

2019-01-03

2018 年手机市场经历了快速的洗牌,我们能够看到新技术层出不穷,跟不上技术发展节奏的厂商相继被淘汰。手机厂商追求创新技术是我们消费者愿意看到的景象,这也不禁让我们对 2019 年有了更大的期待。在今年,会有什么来改变我们的科技生活?

微信图片_20190103102423.jpg 

1999 年 3G 诞生,PC 互联网时代到来,BAT 就是 3G 时代的结果;2009 年 4G 出现,催化了移动互联网,一大批互联网企业诞生;2019 年 5G 即将来临,新的红利开始了。

如果说 3G 和 4G 改变了人和信息的关系,那即将到来的 5G 会改变什么?

会改变人与一切事物的联系,达到万物互联的高度吗?

按照高通的说法就是,5G 将改造精细化农业,灵活制作,智能物流,无人驾驶,协作工作空间,无人机运输,沉浸式娱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等等。大方向是这样没错,但距离我们普通消费者都比较遥远,我们感知最深的还属智能手机。

微信图片_20190103102426.jpg 

去年下半年,各家都在喊 5G 手机,可这并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做出来的,5G 的核心技术在于芯片,包括计算、储存、控制、基带等一系列产品,从目前 5G 发展的进度来看,高通还是占领了一定的优势,首款商用 5G 芯片已经发布,估计在今年第二季度就能用在手机上面;华为有自己的技术底子,在今年中期会推出首款 5G 手机;联发科、英特尔和展讯在这方面就要慢一步,得到今年年底才能推出可商用芯片。而在手机厂商方面,要想早日加上 5G 的标签,还得看芯片厂商脸色。快的话在今年第一季度我们就能看到 5G 手机上市了,大批量上市还等到年中之后。

其实 5G 的口号喊得那么响,5G 手机对我们消费者来说有什么实际性质的好处呢?其一是享受到更快的网络速度;其二则是对高速数据吞吐有要求的 VR/AR 等会普及开来;其三是「云」这个概念会有实质性的产品出现。

微信图片_20190103102431.jpg 

去年是国产手机拍照效果大放异彩的一年,多样化的三摄甚至四摄已经层出不穷,AI、超广角、逆光自拍、微距、美颜美体相机、超级夜景等,大家在寻找差异化的道路上各显神通。而当手机摄像头拍照素质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的时候,下一个突破点会是什么?

更强的 sensor?更好的拍照素质?不再是拍照相关了,答案应该是视频。

微信图片_20190103102434.jpg 

手机不再是单纯的沟通工具,早已演变成社交工具。3G 时代,人们用博客来记录生活,4G 时代人们用图片来记录生活、分享生活,那么在即将到来的 2019 年,在 5G 的大潮之下,视频即将取代图片的位置,也就是逐渐流行的 vlog,成为主要的生活记录方式。所以,手机的视频拍摄效果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微信图片_20190103102448.jpg 

人工智能高度依赖海量的数据来进行「训练」和「推断」,训练过程是在已有的数据中学习并获得某些能力的过程。推断过程是面对新的数据,使用获得的这些能力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

受制于芯片计算能力,在我们熟知的智能手机领域,比如常见的 AI 摄像头,它执行的只是「推断」这一过程(如场景识别),需要更大计算能力的「训练」交由云端完成。目前大部分人工智能设备的工作模式都采用云端和设备配合工作的模式,在云端「训练」神经网络,在设备上进行「推断」。当然啦,未来的发展模式肯定是提高设备的计算能力,让更多的计算工作在本地高效地完成,与此同时我们也能看到苹果、三星、华为等厂商都在研发推出专门适应 AI 的芯片产品。

可以预知在接下来的 2019 年,我们将会看到更加灵动的智能语音助手,更加聪明的摄像头,人机交互将有更好的体验。

那么在 2019 年,我们就能跨入 AI 世界了吗?其实还早着呢,截止到目前这个时间点,人工智能都还处于「婴儿期」。主要原因还是硬件技术达到了瓶颈,业内的说法是“冯·诺依曼”瓶颈,简单来说就是 AI 芯片中需要储存和处理的数据量非常庞大,访问储存器的速度无法跟上运算器件消耗数据的速度。还有就是“CMOS 工艺和器件”瓶颈,虽然说 10nm 芯片已经普及,7nm 芯片已经量产,但越往下提高集成密度将会越来越困难,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突破传统计算体系,寻找新的解决方法。

微信图片_20190103102453.jpg 

传统屏幕技术发展这么多年,无论是亮度、色域、色准都已经很完美了,那么下一个革命性的改变会是什么?

我想应该是柔性屏,柔性屏是柔性电子在显示领域的一次重大技术革新,它的制备成功给了所有界面显示的可能。这意味着,你能触碰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做成显示器,可以操控输入与输出。此前的一些小众产品比如 LG G Flex 并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柔性屏,直到 iPhone X 再次将柔性屏带回公众视野。就在去年,实际可用的柔性屏手机 FlexPai 已经出现在我们面前。

微信图片_20190103102457.jpg 

从各屏幕厂商时不时透露的消息来看,在 2019 年,会有更多使用柔性屏的产品面世,而一旦柔性屏开始商用,第一个颠覆的就是智能手机。这一点我们在三星、华为、联想,努比亚展示的概念产品就能看到,接着就是各种可穿戴设备,然后是各种形态的家电、医疗、教育产品,电子产品的使用体验将会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微信图片_20190103102501.jpg 

2018 年,手机的解锁方式由传统指纹识别转向人脸识别和屏下指纹识别,而推动这一转变的并不是因为个人对手机安全性的需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追求更纯粹的全面屏又不能破坏原先良好的用户体验而诞生的新技术。

目前大家都趋向于更极致的全面屏,需要在前面布置器件的人脸识别方案反而逐渐被冷落,屏下指纹识别成为主流发展方向。屏下指纹识别分为光学屏下指纹识别和超声波屏下指纹识别,目前光学屏下指纹识别已经进行了一次更新迭代,其识别速度和识别率已经能够满足我们日常使用,而且产业链配套完善,相对成本也更低。

微信图片_20190103102515.jpg 

超声波屏下指纹识别已提出多年,利用回波强度识别指纹,优点在于其穿透性更强,能够进行深层的皮下指纹识别且能够辨别活体,因而方案的安全性更高;此外,从理论上来讲,超声波方案不易受到油渍和水渍以及强光的干扰,因而解锁更加稳定可靠。但受制于屏幕,只能搭载柔性 OLED 屏。

受到用户习惯和使用便捷性的影响,加上方案成本和技术成熟度,在 2019 年智能手机识别领域,屏下指纹识别依然会是主流,至于有着更好使用体验的全屏屏下指纹识别,则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对于 2019 年,我们应该期待并感到兴奋,因为那些我们之前称之为概念的东西已经不再遥不可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时代科技发展的见证者,因为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生活方式因科技在慢慢地改变。

你的生活被科技改变了吗?也来留言谈谈你的感受吧。

如何看待互联网反垄断新挑战不断涌现?

2019-01-03

 人工智能或将参与垄断定价专家分析 

  近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反垄断课题组发布了首个《中国互联网行业竞争与垄断观察报告(2008-2018)》(征求意见稿)。通过40个样本案例分析互联网行业的竞争特点和趋势,对于当前的反垄断执法提出建议。

131752502005664.jpg

  随着互联网行业迅速发展,垄断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互联网发展应该保持怎样的竞争规则才能保持最佳态势?此次发布的观察报告和业内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应包容谨慎对待互联网并购

  观察报告认为,反垄断法实施的这十年,也是中国互联网行业“水大鱼大”、急剧发展的十年。在此过程中,中国互联网行业逐渐呈现出寡头竞争的特征。互联网大生态圈层面,BAT(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三足鼎立”格局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互联网各细分领域中,寡头竞争的趋势日趋明显,在此过程中,BAT还成为各细分领域形成寡头竞争格局的重要推力。

  “根据2018年统计,我国在全球20个互联网大企业中占了9个。互联网给我们每个人带来了较大的社会福利,像我作为一个消费者,比如说滴滴、微信红包,我觉得都不错。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平台,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互联网市场可能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可能存在着垄断趋向,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减少互联网市场的垄断,成为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王晓晔说。

  作为研究反垄断的资深学者,从竞争政策方面,王晓晔比较关注算法的定价问题。

  “关于算法,一般大家考虑到的问题就是,如果一个行业已经有一个企业成为领先者,那么其他经营者会使用领先者的算法,或者是不同经营者的算法,算法本身也会不断调整,最后可能会导致一种默契。另外在相同算法里面使用的数据,如果包括了竞争者、竞争对手的数据,那么使用同一算法的企业,在价格方面存在一致的问题。我觉得现在的问题,人工智能控制价格的能力可能会超过人们预期,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在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可能价格就已经出现了协调。这种价格协调,从计算机里面发现不了相关证据,竞争对手之间也没有召开过会议,在这种情况下,执法机关如何从算法共谋的角度来寻找这些企业违法的证据,是今后面临的一个问题。”王晓晔说。

88f5ace4b508533851d6d3803f11fc82.jpg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院长刘继峰教授认为,可能在垄断协议这个问题上算法会最先表现出来,但是算法在技术上可能会延伸出一个主观条件或者叫主观要素,也就是到底要不要使用的问题。

  “因为算法本身是一门技术,在互联网应用过程中其又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在认定垄断协议的时候一般有一个共谋,那么如何认定算法共谋,这可能是我们在进一步实践、立法过程中要关注的要点。”刘继峰说,随着互联网行业并购日益普遍,互联网平台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有的互联网企业已经不再是一个单一产业,而是呈现出生态化发展态势。有些大型互联网平台可以为很多企业提供经营机会,参与市场竞争。互联网平台已经是不再局限于互联网本身的发展,而是带动了医疗、教育、体育等很多行业。此外,通过线下和线上的融合,给人们提供了像共享单车、网约车、快递、外卖等等很多服务。”王晓晔说。

  对于互联网平台的规模,王晓晔认为,互联网平台是不是越大越好,或者互联网平台的规模是不是应该有一个界限,在这方面目前还得不出一个确凿的结论。“我个人认为,因为互联网规模越大,价值就越大,我们应该对互联网企业并购持一种包容、谨慎的态度,在互联网市场并购方面要考虑限制竞争的问题。”

  数据竞争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反垄断课题组研究人员通过40个相关案例得出结论认为,数据竞争已成为趋势。比如菜鸟和顺丰的物流数据纠纷、华为与腾讯微信的数据纠纷等。可以预见的是,数据实际上也将逐渐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有关数据的纠纷,未来一定会更加频发。

  观察报告提出,当互联网企业或平台掌握了行业海量数据后,形成行业壁垒并利用大数据形成市场支配地位,是否将损害用户权益、限制行业创造力?

  观察报告还认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来自互联网、物联网、传感器和各种渠道的海量数据已经成为企业重要的核心资产。数据在商业活动和市场竞争中的价值愈发得到行业认可,各行各业也加大对数据的投入和应用。一个共识似乎逐渐形成: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数据竞争。

  “从市场竞争角度来说,数据开放是最有利的,但是因为数据本身有价值,从市场竞争角度讲,企业也有动机限制开放数据。总的来说,数据对人工智能算法特别重要,大数据成为互联网并购的重点考虑因素。”王晓晔说。

  “现在人们还没有注意到,网络平台通过掌握的数据对平台上的经营者进行剥夺的问题。具体来说,平台经营者知道平台内所有的数据,比如知道某个海淘商品是热销的,于是网络平台就自己来卖不让别人来卖。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这种高质量的商业数据是怎么获取的?网络平台上的经营者是花了很大力气通过不断试错和市场研究,才终于发现这个商品受到客户欢迎,但是这样的数据却被平台截取了,网络平台也没有为之付费,同时还把这一数据拿去用来跟产生数据的经营者进行竞争,我认为这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薛军说。

  薛军认为,在上述情况下,网络平台上的经营者很可能成为一个数据小白鼠。经营者自己经营试错之后,有价值的数据被平台拿走,这种数据剥削现象人们过去没有注意到。“我们以前只关注到数据是怎么来的,但是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应该得到重视。不能放任这些问题存在。”

  刘继峰认为,关于经营者集中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到数据、大数据经营者集中的问题,欧盟在这方面似乎走得更超前一点。因为欧盟对于数据的认识已经不仅仅是数据的用户量多少,数据和数据之间的交叠度有多大,更多的是从数据的功能、数据功能的运用这样一种角度来进行分析。比如,数据功能到底是指向渠道产品还是非渠道产品,然后进行相应的分析。

  适应科技发展修订反垄断法

  互联网垄断问题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密切相关。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经济法研究所副所长、竞争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戴龙教授认为,在数字经济时代要更多关注消费者权益保护。反垄断法修订一定要适应数字经济需要,因为过去出台的反垄断法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

  反垄断法修改如何体现出数字经济时代的需要?戴龙认为,“我觉得一个重要考量就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来自社会各界的人士,不管你的身份是什么,实际上都有一个身份,那就是消费者。我真实感受到数字经济时代消费者权益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一些消费者权益正受到侵害。比如大数据杀熟,就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在大数据时代,消费者几乎是透明的。比如,网络商家通过大数据将某个消费者归为价格非敏感型客户,这一定会导致这样的消费者买什么东西都是贵的,这就是一种价格歧视。”

戴龙还介绍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好几次乘坐网约车,就感觉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害。我出门的时候叫车是一个价格,回家时候每次都高了将近20元,这样的算法肯定是对我造成了某种侵害,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西安软件开发、西安APP开发、西安软件外包、西安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建设、电商软件开发、社交软件开发、直播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制作、西安区块链开发

  网络平台“二选一”也是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观察报告认为,“二选一”成为限制性竞争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

  观察报告提出,对于“二选一”问题,业内呈现出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互联网企业涉嫌“二选一”,属于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范畴;另一种观点认为,“二选一”背后,往往是大企业滥用市场支配性地位,从维护整体行业竞争环境的角度出发,应纳入反垄断法规制范畴。

  观察报告在总结多数受访学者以及业内人士的观点时认为,应关注“二选一”问题中更深层次的影响:“二选一”的行为,直接使得互联网行业内的头部企业进一步加强自身在相关领域的支配地位;随着市场集中趋势的演进,当前更为隐性的“二选一”还体现在不仅要求商家在平台中做选择,甚至还会要求一些初创企业选择站队,可能会扼杀互联网的创新活力。

金句、神梗、草根IP,背后有哪些商道?

2018-12-29

“来了,老弟。”

“好嗨哟,感觉人生已经到达了巅峰。”

微信图片_20181229102912.jpg

如果你完全不明白这两句话意味着什么,恭喜你,你可以拥有一个平静祥和的人生了。而前一阵儿懂懂笔记周围有不少朋友反映,已经被这两句充满魔性的网络神梗洗了脑。更有朋友这一段时间连群里好友转发的短视频都不敢打开,唯恐里面突然冒出大婶那充满喜感的面庞:“来了,老弟”(作抓狂状)。

或许,大家对于很多网络热词(梗)并不陌生,无论是锦鲤、skr,还是好嗨呀和来了老弟……有些来自于民间达人的脑洞,有些则是网络营销战役的产物。不过,今年与往年更为不同的是,文章开头这两个刷屏的神梗,除了捧红了烧烤大姐和贵州小伙本身之外,更带火了一众改编创作的流量明星。

“养网红,还不如造一、两句网络金句,那流量可实在多了。”说起霸屏的各版本“好嗨哟”、“老弟来了”,从事网红经纪的张孟海感慨万千。他所在的网红经济公司规模不大,扔到圈子里宛如沧海一粟,但是张孟海自称是圈里最能琢磨的人。

“那些‘嘟嘟姐’、‘眉毛哥’一类的网红脸其实不会有太长生命力,真正有流量的还是流行语。“这两年来他的最大感悟,就是在圈内无论是经纪公司还是营销机构,只要能挖掘出一、两句霸屏的网络流行语或者神梗,就能坐拥大半年的流量。

他的头脑的确很灵活,从去年初开始,他就带着一多半团队力量从培养流量明星,转移到了网络金句、神梗的挖掘上面。

虽然没有创造出“好嗨哟”这样的经典,但张孟海却分享了这个网络江湖中不少耐人寻味的商道。如今在网络营销市场,没有无缘无故的流行和火爆,很多现象级的“好嗨哟”背后,都有成体系的策划与经纪团队在运作。那么,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网络金句、神梗到底是如何炼成的?它们背后又蕴藏着哪些商业价值?

捧网红不如造金句

微信图片_20181229102917.jpg

“如今的网红很难养熟,一旦火了又会被挖角或是跳槽。”

提起过去两年团队培养过的部分流量明星,张孟海无奈地摇了摇头。他告诉懂懂笔记,以前在泛娱乐行业,网红的名气就代表着流量,而流量则是各家机构的生存之本。

有的经纪公司选择从0到1培养网红,有的机构则选择重金挖角,笼络成熟的流量明星。部分脱胎于草根的民间网红,甚至常常将“人往高处走”挂在嘴边,一旦火了很难继续在机构待到上半年以上。

“你知道那个眉毛哥小吴吗?他原本是做房屋中介的,但是那个表情包火了以后,我知道的就有四十多家广告、娱乐、影视机构跑过去要签他,给的价格都不低。”张孟海满脸苦笑,坦言这就是狼多肉少的网红经济现状,如果这小伙儿是网红机构培养的,现在早跳槽了。

“我们过去的人员流失率就挺高的,人红了就想跳槽,哎……”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张孟海2017年上半年就决定不再培养流量明星,转而挖掘网络金句,或是依托爆火的网络神梗进行再包装。

在张孟海看来,培养一名网红需要团队投入大多精力和成本。而且网红本身的特性、气质、才艺、影响力很容易被新的流行替代,生命力太短。而流行金句(神梗)却不同,它可以通过改编和再创作,复刻成功更多的衍生品,生命力会更长久。他透露,很多经济公司和营销团队都有专人每天泡在短视频平台上,对于一些出位、个色的内容(播主)进行挖掘,一旦有值得出手的,就会进行签约和推广。

“最近这个‘好嗨哟’,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因为嗅觉敏锐,张孟海刚看到这个贵州小伙子的短视频出现在网上,就在第一时间就让技术团队创作了几条“复刻版”短视频作品。但他没有想到,太多个人、机构盯上了这个热点。

各类版本的‘好嗨哟’几乎是在两周时间就充斥了各个短视频平台。其中,钢琴改编版“好嗨哟”,综合播放量达到了187.1万;尬舞版 “好嗨哟” 视频的播放量也超过了50万。

而在B站上,结合“来了老弟”笑梗的上课罚站版恶搞视频,播放量高达183万;即便是将原版与众多改编创作简单剪辑在一起的合辑视频,播放量也达到了37.1万。

“这就是流量神梗的魅力,而翻版创作的作品也能跟着火起来。”张孟海表示,如果自己的团队能够挖掘或者创造出这样全网流行、刷屏洗脑的神梗,再通过改编、翻版进行裂变,就能够捧红更多旗下签约的网红新星。

不过,他感觉自家培养的网红火了,团队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去极力挽留。而要是挖掘出一个神梗,团队却能利用这个梗衍生出更多的作品,甚至超越原始版本,将更多流行属性附加在动画、短视频、周边产品上。

“其实‘好嗨哟‘火了以后,很多网友并不在意最初的版本是什么,而是会被很多精彩的衍生作品吸引。”这些被称作“万恶之源”的神梗,所带来的流量动辄百万,甚至千万(点击和播放),还可以通过不断地创新、改编加以复刻——洗脑洗进千万家。 张孟海透露,现在越来越多的营销团队和机构都在想尽办法,试图挖掘和创造出能够洗脑全网的流行神梗。

金句靠推,影响力靠堆

“不行,‘锦鲤’、‘确认过眼神’这些词都快被用烂了,我们的创意要在2019年一下子就跳出来。”

晚上十点半,深圳大冲的一座写字楼依旧灯火通明。在位于十层的一家策划机构内,创意总监米佳正在和同事开会,讨论新的网络流行金句创意。她告诉懂懂笔记,类似的研讨会有时一开就是通宵。

作为一家年轻的创企,这家营销机构的多数成员都是90后,很善于脑洞大开。团队中有几位新闻、剧作和导演艺术专业毕业的年轻人,专门负责在新闻媒体、直播及短视频平台上挖掘热点。不过,今天的探讨似乎很艰难,大家仍然难以敲定值得投入成本与精力,在未来几个月大力推动的候选网络流行语。

“任何中小规模的营销机构,只要能够创造出一句网络流行金句(梗),很快就能在行业内出人头地。”米佳一脸无奈的表示,挖掘和创造出金句代表着生意和客户,更能吸引下一轮投资机构的青睐。

尤其在这个资本更趋理性的寒冬,每一次融资都显得举足轻重。因此,挖掘出一两句能够在近期登上网络流行语排行榜的金句,就成了公司全员的目标。

“流行语不一定是笑梗,但一定要非常洗脑,非常特别。”为了摸清金句流行的规律,米佳研究了过去三年来所有年度网络流行语及其背后的事件成因。她发现,近一年来将一句平实无奇的词语塑造成网络热词的,往往都是些平淡无奇的普通人。在她的理解中,这些流量热点的创造者并不需要具备“网红”特点,有的甚至是擅长搞怪、独具特色的“网丑”就行。

“很少见到哪个网红美女或者明星说了一句话,就成了刷屏的流行语。”米佳表示,在敲定了具有潜力的候选金句之后,还要在经纪公司、相关机构,甚至网络平台上去寻找足够个色的潜力网红,加以演绎和包装。

米佳分析,最近火遍全网的 “来了,老弟”,视频拍摄者和烧烤大姐的原始作品虽然普通,但网上大量流传的翻版作品,却有太多机构运作的影子。

“很多都是机构营销的手法,还有大量推手在支撑热点事件的裂变。”因此,想让流行语红遍大江南北,“水军”力量不容小觑。刷量、转发所需的成本投入,成了相关机构打造热点的最大支出。

米佳表示,在过去近一年的时间里,她所在机构共策划出超过百条候选网络金句,投入市场运作经费超过了百万。

然而,与更具规模的策划机构相比,无论是创作能力还是投入资金,她们都是小巫见大巫,“想挖掘和创造网络流行热点,真的是件比培养流量网红还烧钱的事儿。”她苦笑着表示。

那么,在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成本之后,到底有多少所谓金句、笑梗最终能够流行火爆起来,又会有谁为此买单呢?

流行听天命 借势最重要

“有时候挖掘出十个热词,个个都黄了,这才折磨人。”

热衷于炒作网络热点话题的侯小于,曾在某4A广告公司任文案。2017年创业后,他一直主抓网络流行语(IP)的打造,投入过不少成本与精力。侯小于一直坚信,策划网络金句或热门IP虽然很难,但只要抓住一个就能产出难以想象的经济效益。

只不过,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他的团队却没能造出真正现象级的网络金句。有些火了一阵儿,但很快就烟消云散。

“就算我请不来冯唐那样的大腕儿,创造出一个中年油腻的热词,但是我们也是三个臭皮匠、总能赛过诸葛亮吧。”让侯小于感到困惑的,是打造出来的一些流行语难以触及用户、网友的敏感神经,词句内涵难以被二次传播。

他的团队在半年前策划了一个热词——“哎呀,我去”,在他看来,这简单的四个字,通过“网丑”演绎出的洗脑效果,应该不亚于如今的“来了,老弟”。

“但投入了几十万元对相关短视频和网文进行点击、评论和刷量,就愣是没火起来。”侯小于告诉懂懂笔记,随着各类笑梗充斥网络,用户和网友们的笑点似乎也越来越高,而且神经敏感点也越来越难以捉摸。

侯小于发现,耗费团队大量精力、成本挖掘打造出的金句和笑梗,往往难以流行开来。但一些草根达人随性的吐槽和演绎,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及网友的笑点,成为年度流行热点,这说明草根力量在崛起。“我先不久参加了一个研讨会,会上有一家垂直电商平台,说要扶植上万个草根IP,你说市场竞争有多激烈。”

“锦鲤这种极端个案就不说了,类似佛系、C位、好嗨呀能火起来,真的都是天上掉馅饼吗?”除了继续创作新的网络流行语之外,侯小于几乎每天都泡在直播、短视频平台上,试图挖掘新的目标。

只要有网红、达人所说的话(发布的视频),足够奇葩和特色,团队都会想尽一切办法联系上对方,提出联合打造潜力金句或IP,帮助其火爆流行的合作要求。

“但是很多流量达人背后都有推手,能合作的普通个体也极少。”他认为,如今网络上任何热门事件、流行神梗,背后几乎都暗藏着内容推手。

侯小于分析,表面上看,一些经纪公司和策划机构都在培养和发掘网红。但私底下,不少公司都在向打造热点事件、热门流行语的方向转型,以避免被流量明星“绑架”。因此,那一句句流行语,一段段热门视频,很多都是机构营销策划后的产物。

即便是草根行为,在具备了引流潜力之后,该用户(IP)也会迅速被收编、商业化,成为相关机构的变现“工具”。“不过这样的例子现在少之又少了,任何流行段子、笑梗和IP,都是机构精心策划的结果。”侯小于表示。

西安软件开发、西安APP开发、西安软件外包、西安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建设、电商软件开发、社交软件开发、直播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制作、西安区块链开发

一句“来了,老弟”,逗得无数网友们人仰马翻,一声“好嗨哟”让不少用户被疯狂洗脑。

在这些魔性十足的网络流行现象背后,到底隐藏着多少营销行为,以及商业运作的力量,我们很难一一作出分析。但是,当大众为这些“热点”拼命打Call的同时,喷涌的流量也为创作者、内容机构、分发平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影响力。

可以说,热点难求,但“造”出一个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