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开发的罗曼蒂克消亡史

2019-02-14

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一段故事,这个故事里包含有黑科技、天才少年,有意气风发的豪情和壮志未酬的遗憾。更重要的是,这是一段真实的故事,是我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经历。

对于互联网人来说,这个冬天格外寒冷。

“辛苦一年半,现在要被联合创始人给踢出局了,技术创业真是悲哀。”一个沉寂已久的微信群里,突然冒出了这样一句话。

我看了一眼发消息的人,备注是“勇哥 创业”,我心里一紧。

群友被这个消息炸出来,有的看热闹,有的义愤填膺,纷纷要求曝光无良公司。我却不由得回想起当初与勇哥结识的故事。

勇哥大名叫张勇,我与他相识是在 2015 年秋季,当时我正在一个程序员论坛上闲逛,突然一个帖子映入我的眼帘:“搞了个安卓上免安装运行的,准备开源一下”。这个帖子一下子就引起了我的兴趣。

移动开发正是我当时的关注领域,我对智能手机上一切前沿的、好玩的技术都充满好奇。帖子里说,他的这个技术可以通过主 App 启动任意第三方 App,我以前从未听说过这样的技术。

很快,通过朋友介绍,我和帖子的作者张勇搭上了线,他当时是安卓版 360 手机助手的技术负责人,9 月份,我前往酒仙桥 360 总部,与他见了面。

张勇敦厚面相中透着机灵,和大部分程序员不一样,他十分健谈,说起自己开发的 DroidPlugin 眼里带着光。和他聊了两个小时,我确信,这是一项安卓开发黑科技。

安卓黑科技

中国的技术都是业务驱动的,先有需求,然后研究怎么能做到,DroidPlugin 诞生的背景也是如此。

14 年左右,中国和国外的 App 理念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在国外,一个 App 最多做两三件事,但在中国,一个 App 恨不得装下所有功能,这就是所谓的超级 App。

超级 App 有很多好处,但是,谷歌在设计安卓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存在超级 App 的情况,在安卓早期版本里,一个 App 里只允许存在 65536 个方法,一旦超过就会报错。65536 已经很大了,就和千年虫问题一样,开发安卓的工程师们根本没想到有 App 会需要那么多的方法。

这个问题在国外被 Facebook 发现了,Facebook 的 App 很大,可能是国外仅有的几个可以称作超级 App 的应用了,它给出了一个暂时绕过的解决办法。

国内开发者不满足这种暂时绕过的方法,早在 2012 年,大众点评的工程师图毅敏在研究 Android 源码的过程中就发现,通过对 AndroidDynamicLoader 方法的应用,可以做到动态加载资源甚至代码。2014 年底,当时在百度的安卓工程师任玉刚开源了 Dynamic-load-apk,将这种方法更进一步。

到张勇这里,他把动态代理发展到了极致,让 Android 系统的四大组件都可以动态加载,这样,安装 App 的时候只用装一个宿主 App 或者叫壳 App,然后在宿主 App 里远程下载代表各个功能模块的 App 就行了。这种技术流派,后来被称为安卓插件化技术。

想象一下,你的手机只用安装一个 App,如果想用其它 App,点击下载之后就可以运行,省去了麻烦的安装过程,甚至你还可以用不同的账号同时打开一个 App,这就是插件化的神奇之处。

安卓插件化的一个变种是组件化技术,它并不用分成不同的 App,而是平时各个模块分开开发,发布的时候一起打包,这种技术的集大成者就是手机淘宝研发的 Atlas 组件化框架,2014 年初伯奎对外首次分享,2017 年 3 月正式开源。

超级 App 还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 App 的更新,当 App 由数十个团队,数百上千人开发,版本控制和更新变成了一个很麻烦的事情,特别是线上版本发现 bug 时需要及时更新版本处理,而国内安卓渠道众多,依赖各个平台更新是不现实的,只有自己处理更新,为了降低更新给用户带来的影响,国内又发明了热更新技术。

早期的热更新技术借鉴了安卓极客最爱的工具 Xposed,2015 年 7 月左右,淘宝的白衣开源了安卓切面编程框架 Dexposed,它在 Xposed 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使其不需要 root 就可以任意改变应用的功能。但是,这个技术只支持 Dalvik 运行时,对于新的 ART 运行时无能为力。随后不久,支付宝安卓团队推出了 AndFix,能很好的支持 ART,很快成为阿里系的标准热更新工具。

2016 年,美团的人告诉我,他们在研究了 Android Studio 2.0 里的 Instant Run 功能后,推出了 Robust 热更新框架,成为安卓热更新的一个新的技术流派。

插件化、组件化、热更新,从 2015 年开始,国内的移动开发技术爆发了井喷式的发展,这些是国内独有的技术,在这一期间涌现出无数开发者,他们抱着极大的热情研究技术并进行开源和分享,那是一个对移动开发者最好的时代。

在这一群人中,我有两个人印象比较深刻。

天才少年

2016 年初,我开始筹办 GMTC 全球移动技术大会,找张勇推荐讲师,他给我介绍了罗迪。从勇哥的描述里,显然他对罗迪的技术极为认同,然而让我大吃一惊的是,罗迪当时才高二,还是个在校学生。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天才少年。据他自述,他从初二开始自学编程,初三开始学 Java 和安卓开发,业余时间全部用来学习和研究 Android 源码,这一点,就连职业的开发者也难以做到。他的天才并不是说具有学习和编程的天赋,而是可以静下心来学习在一般人看起来枯燥的技术。

不过,虽然我认同他的技术,但是在权衡之后我还是放弃了让他当讲师的想法,因为不想拔苗助长。但我邀请他来参加 GMTC 大会,以及一个安卓的闭门会议,并在闭门会议上做一个分享。

6 月 24 号,GMTC 如期举行,我也见到了罗迪,他在微信上很活跃,但在现实中看上去比较木讷,讲一句话需要思考一段时间,不太擅长与人打交道。

他说,插件化今后的方向是沙盒和双开,后者又被称为“分身”,曾有一段时间,各种手机游戏小号、微信分身非常火,就是用的这种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那次闭门会议,几乎囊括了当时在安卓插件化方面研究最前沿的一批人,会议结束后,我请他们吃饭,拍照留念,现在一看,全是回忆。

微信图片_20190214103557.jpg

GMTC2016 安卓插件化闭门会议合影,后排右二是罗迪)

当时的罗迪已经被市场所发现了,我发布了采访他的文章后,有人专门给我写邮件想让我把罗迪介绍给他,张勇还告诉我有老板专门到北京就是为了看他。

再后来我没有他的消息了,不过,他给我带来了一点体会:当一个行业井喷时,会有这样超出常理的天才涌现。

Bang 和他的 JSPatch

上面介绍的技术都是安卓平台的,iOS 和安卓平台的技术差异很大,像插件化这样的技术不太可能实现。在那几年里,iOS 讨论最多的是组件化。

不过,iOS 和安卓有一个共同的需求,那就是热更新,和安卓分发渠道太多不同,iOS 需要热更新,是因为苹果审核太慢,以及审核容易发生意外,虽然苹果有快速审核通道,但那远远不够。我们需要能绕过苹果审核的更新办法。Bang 的 JSPatch 应运而生。

Bang 是潮汕人,2016 年我邀请他参加了第一届 GMTC 大会,在短时间的接触中,感觉似乎比较腼腆,但在网络上,他有一个博客,我很喜欢看他的博文,不仅言之有物,而且能切中要害。

Bang 因为 JSPatch 而名声鹊起,GMTC 的时候他的演讲爆满,有人专门过去看他。

JSPatch 并不是第一个 iOS 热更新工具,在之前还有基于 Lua 的 WaxPatch,后来由淘宝的君展维护,但 WaxPatch 需要带一个 Lua 运行时会增大体积,而 JSPatch 则颇为小巧,借助 iOS 平台内嵌的 JS 引擎,代码行数长期保持在 2000 行以下。从 2016 年起,我了解到的国内大多数头部应用,几乎全部使用了 JSPatch,包括互相之间存在竞争的 BAT 巨头们,在注重门户之见的国内,这实在是个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正因为 JSPatch 的流行,当苹果决定收紧审核政策时,JSPatch 首当其冲,结果让整个中文互联网几乎都受到了影响,这个下面再谈。

百花齐放的时代

2016 年,国内的移动开发技术发展到了最鼎盛的时期。插件化 / 热更新成为显学,成为高级工程师的必修课。

张勇在乐视最风光的时候去了乐视体育,后来又被人鼓动,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去做 PC 安卓模拟器的创业。

360 安全卫士的张炅轩等,开发了一个更完美的插件化技术 RePlugin,并在 2017 年的 GMTC 上开源。

聚划算的朴诚发布了 LuaView,另一个基于 Lua 的 iOS 热更新工具。

刚刚收到苹果投资的滴滴宣布合并 Uber 中国,它招募了当时 iOS 领域的大牛 Sunny 孙源和安卓的任玉刚,开始在移动技术上大展拳脚。过不久,Sunny 就推出 iOS 动态化方案 DynamicCocoa,它比 JSPatch 更加激进,已经有安卓插件化的几分模样;曾鼓捣出 Dynamic-load-apk 的任玉刚则推出安卓插件化方案 VirtualAPK,与 RePlugin 同台竞技。

QQ 还推出了一个号称史上最疯狂的 iOS 动态化方案 OCS,它们开发了一个自己的中间语言 OCScript,还开发了一个自己的虚拟机 OCSVM 去执行它……稍微懂点编程的就知道这是一个多么疯狂的方案。

那的确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而身处这个时代甚至参与其中,几乎每天我都活在激动当中。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InfoQ 的使命是推动软件技术发展,这是一个颇显狂妄的说法,技术推动社会发展,而我们要推动技术发展。我将它当作了我的职业信条。在那段时间里,我能感觉到所处领域每天都在往前发展,能感觉到我所作的事情,无论是报道和微信社群,还是线下大会和沙龙,就像拓荒一样,都在一点点的推动这个领域的外延更加扩大。没有比这更好的工作了。

当时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这些黑科技只在国内发展,没有人把它介绍到国外去,国内外之间缺乏交流。于是我给 InfoQ 英文站的社区编辑 Sergio De Simone 写了一封邮件,看看有没有可能对国内的技术做一些报道。Sergio 是一名软件工程师,业余时间帮 InfoQ 英文站写了许多技术报道,其中大部分是移动领域的。

微信图片_20190214103617.jpg

然而 Sergio 的回复让我比较沮丧,他认为这些技术违反苹果和谷歌的规则,不太可能在国外应用,因此报道的兴趣不大。曾经动过想把张勇推荐到国外 QCon 的心思也熄灭了。

2016 年 6 月的闭门会议上,我号召大家多多在国外网站和社区上推广插件化技术,可惜没人听进去,在我了解的范围内,唯一做过这方面的努力的是 LBE 的冯森林,他在参加 Google IO 的时候向国外工程师演示插件化的神奇,据说当时老外惊呆了。后来谷歌推出了自己的免安装应用 Instant Apps,不知道是否有受到启发。

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可以做得更多的,即使未必有用,但总得试一试。

然而还没有等我再次鼓起勇气,苹果的打击到来了。

苹果的一封信

2017 年 3 月,众多 iOS 开发者收到警告邮件,声称其 App 违规使用动态方法,责令限时整改。

这封邮件引起了开发者的恐慌,连 React Native 都遭受池鱼之殃,经过一番寻找之后,发现问题集中出现在两个热更新工具 Rollout 和 JSPatch 上,其中 Rollout 国外用的较多,JSPatch 则主要是国内使用。

在当时的分析文章里,该事件的影响一节里我写道:

在国外,本次警告事情其实受影响并没有那么大,国外 iOS 平台热修复或热更新并不流行,Rollout 的声明里,本次只有数百个 App、数百万最终用户受到影响。

但在国内,这一数字要远远超出。去年以来,凡是公开分享过 iOS 应用架构的,都将热修复作为其基础设施之一,可以说大部分头部应用都有使用 JSPatch 或类似方案。本次受影响的国内 App 数以千计,覆盖的人群则包括几乎所有中国 iOS 用户。

更长远的影响是,热修复对一个团队的开发流程和节奏紧密相关,很多团队都必须修改相应的开发流程来适应变化。

这一判断并没有夸张,在苹果警告之后,iOS 动态化的工具都转入地下发展,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和分享也急剧减少,甚至连整个 iOS 技术的分享也变少了。在另一篇文章里,我写道:苹果的一封邮件像《三体》的智子一样锁死了国内技术。从那以后,“iOS 开发没人要了”成为一个梗,流行起来。

微信图片_20190214103623.jpg

在安卓平台,虽然谷歌没有能力像苹果一样干涉国内的开发,但插件化技术从另一方面遭遇了困境。

这一困境就是安卓新版本以及国内各种魔改 ROM 对于底层的改动。安卓插件化技术依赖部分底层方法以及私有 API,而这些在新版本里是很有可能改动的,一旦修改了,插件化就会失效甚至出错。国内各大手机厂商的系统也喜欢对底层进行修改,它们的修改甚至都不会公开告知,因此兼容问题是插件化技术遇到的最大挑战。

2018 年发布的 Android 9.0,甚至要求开发者不得使用私有 API,少了这些 API,安卓开发被重新关回笼子里,还能玩的黑科技大大减少,无意之中竟然取得了和苹果警告类似的效果。

在苹果警告之后,我疯狂的阅读网上的报道,希望能看到转机,然而越是读下来,我的心里越是冰凉。

Hacker News 对于事件报道的讨论串里,大部分人对于苹果的行为持赞同态度,原因是隐私和安全。

插件化和热更新对隐私和安全的威胁在于,用户无法控制或得知应用被偷偷的嵌入恶意代码,部分插件化方案要求提前获取所有插件 App 所需要的权限,这意味着开发者可以利用它来窃取用户的隐私。

而隐私和安全在国外是一个禁区,不可越雷池一步,即使并没有造成实际危害,只是有这方面的风险,相关的技术就不可能被允许。这个,其实 Sergio 早在一年前就告诉我了,然而我还抱着侥幸心理,并没有重视他的回复。

插件化和热更新的问题就在于它们的能力太强大了,犹如过于锋利的双刃剑,从苹果和谷歌的角度,必须要加以限制。

事实上,插件化已经被拿来做过坏事了,DroidPlugin 就曾被黑产利用,在 2017 年爆发过 Triada 和 TigerEyeing 两起病毒木马事件。

至于热更新实际上尚未造成危害,它只是被一家国外安全机构检测到有风险,就遭到了苹果的坚决取缔。但在国内,它已有被滥用的苗头,在苹果警告事件中,有些没有使用热更新的 App 也收到了警告,后来才发现,有些第三方的 SDK 使用了 JSPatch,而这些第三方开发商做些什么,甚至连 App 开发者也不能控制!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插件化和热更新是需要防止滥用,而在之前,我只看到这些技术好的一面,对于它们的负面影响刻意忽视,违背了媒体中立的准则和监督的职能,现在回想起来,实在是不成熟。

从另一方面思考,我又难掩愤懑之情——苹果和谷歌打击插件化和热修复,实在是太轻易了,并且,从始至终,它们从未与国内开发者有过沟通,从未考虑过国内的特殊情况。

苹果取缔热修复,只需要通过一封邮件,它甚至都不需要修改审核规则,而只需要暗中调整规则的解释:iOS 安全大牛蒸米在微博上说,警告中提到的动态方案,其实审核上一直写着不让用,但是实际用了审核也并不会被拒。而现在,它们只需要严格执行规则就行了。

而国内和国外,不仅在对待隐私上的态度不同,App 的形态上也有差异,国内的超级 App 带来的新需求,为什么不能让苹果为国内市场单独推出一些新功能和政策?

我深深的体会到,国内的这些移动开发技术,其实就是沙滩上的城堡,对于操作系统的路径依赖,让苹果和谷歌哪怕做一些小小调整,也足以让这些酷炫的黑科技遭到毁灭性打击。

这段经历让我无比渴望国内出现自主的操作系统,让我深刻理解了自主操作系统的重要性、底层技术和制定规则的重要性。然而我也知道,要做一款主流的操作系统,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更重要的是历史的机遇。

更实际些的考虑,要尽量避免类似的事件发生,我们需要尽量加强国内外的技术交流,避免双方的技术差异过大。

2017 年 6 月的第二届 GMTC 的开场上,我提醒参会者:苹果和谷歌一直在坚定的推动 Web 技术,在热更新和插件化的道路选择上,我们和国外走得越来越远,这真的是一件好事情吗?我们是否走了弯路?

然而,这已经是马后炮,这些“黑科技”技术的衰落,已不可避免。

为了忘却的纪念

对我来说,这篇文章充斥着大量的回忆,格外难以动笔。

对于过去的事情,记忆难免有所美化,有些地方也可能记错,读者如果发现,还请海涵。

这段经历对我的打击甚大,在一段时间内,我甚至对移动技术失去了兴趣,沙滩城堡的意象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看到新的技术总有一个声音在耳边说:没有用的,只要苹果爸爸稍微改改,这技术就得进历史的垃圾堆……

在做移动开发内容和活动时交了一些朋友,也得罪了一些人,后来大部分也不再联系了……

插件化和热更新技术是真的不可避免的衰落了,它们已经错过了历史机遇期,新的技术已经从另一个维度实施了降维打击,没错,说的就是小程序。

据了解,有些大型 App 如淘宝等,已经开始用小程序来取代一些原生的功能模块,这一职责正是插件化的范畴,而小程序的热更新相比原生,更加简单和自然。小程序还能成为平台吸引第三方入驻,这在插件化中只有在 RePlugin 那里有些想法的雏形而已。

更大的改变则来自于行业风向的变化。头条系“App 工厂”取得的巨大成功,让人们重新思考 App 矩阵的价值,人们不再往超级 App 里加功能,而是又开始开发新的 App 了,对这些 App,插件化基本没有用武之地。

很多移动开发者都转行了,张勇最终还是和老板协商解决了问题,投身到下一份工作里。

Bang 去了蚂蚁金服,他还在坚持。在他 2018 年总结的博文里,他写道:

JSPatch 8 月开始遭受另一波审查升级,混淆的方案失效,苹果确实针对 JSPatch 做了比较厉害的扫描手段并在不断升级,今年跟审核团队沟通他们也是表示不喜欢 JSPatch,还是那套审核后不能修改的说辞,就算解决了安全问题也没用,比较无奈,但热修复需求还在,JSPatch 平台还是会继续找解决方案。

苹果仍然在赶尽杀绝。

插件化热潮注定成为技术发展的一段小插曲,也许再过几年,不会有人记得了。那段激情飞扬的岁月,终将成为 The Wasted Times。

微信图片_20190214103629.jpg

(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 /The Wasted Times》剧照)

他一直拖到一九四九年五月初才坐上去香港的轮船,算得上真正的末班车。没有人知道他在拖什么或等待什么,我想他自己也未必知道,不过是下意识的拖延。不久他就死在香港,死前再没有值得记述的事件或说过的话,他基本没再说话,这没什么可奇怪的,一切都不值一提,他终于走向自己的沉默。

西安软件开发、西安APP开发、西安软件外包、西安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建设、电商软件开发、社交软件开发、直播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制作、西安区块链开发

我很喜欢这段话,觉得感同身受,做过什么,发生什么,到末尾一切都不值一提,然而我终究还是拿起笔,记下那些为了忘却的纪念。

跨入人工智能时代,拥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人终于出现了?

2019-02-14

人类是一种拥有强烈自我意识的高等智慧生物,所以我们想象之中的机器人除了拥有钢铁之躯以外,也应该拥有自我意识,因为只有拥有了自我意识,才能够称之为名副其实的机器人,否则也只不过是一部机器而已。然而,要让机器人拥有自我意识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虽然有很多科学家都投入其中,一直以来却毫无进展。一般我们所听到的人工智能其实都是弱人工智能,所谓弱人工智能,简单来讲就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是可以根据人类预先输入的指令而机械化的完成某项工作的机器。

微信图片_20190214101117.jpg

从本质上来讲,称弱人工智能为机器更为妥当,而真正的机器人则指的是强人工智能,也就是能够拥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人,是科幻电影中我们所看到的那些拥有钢铁之躯和无尽智慧的家伙们,是那些可能对人类统治地位造成威胁的家伙们,虽然理想是远大的,但一直以来在强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几近空白。但现在,一切改变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们声称,一个拥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人诞生了。在详细了解这个真正的机器人之前,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人类自我意识的产生,这样比较便于我们去理解接下来的内容。

微信图片_20190214101121.jpg

人类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但显然人类的自我意识并不是天生就如此之强,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自我认知来使自我意识得以增强。简单来讲吧,一个新生儿每天躺在婴儿床中在做什么呢?在我们看来,他不过是躺在那里咿咿呀呀而已,可实际上他是在进行自我感知,感知自己的手臂、自己的双腿、自己的眼睛以及耳朵,在这一过程中,婴儿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所具有的能力和待开发的潜力,终有一日,婴儿明白了自己到底是什么。而这个拥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人,和新生的婴儿简直像极了。

微信图片_20190214101128.jpg

何以证明这个机器人拥有自我意识呢?科学家们制造完成这个机器人的外观实际上是一个机械臂,他们并未给机器人输入任何的程序指令。随后机器人开始随意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开始进行自我感知和机器学习,在经历了三十余个小时之后,这个机器人已经对自身有了充分的认知,包括自己的尺寸、移动能力以及机械手臂的拾取能力,简单一点来说,就是这个机器人明白了自己到底是什么,然后这个机器人便开始进行实际工作了,它不断使用机械手臂拾取物品,并将物品运送到另一个位置。这太有趣了。

西安软件开发、西安APP开发、西安软件外包、西安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建设、电商软件开发、社交软件开发、直播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制作、西安区块链开发 

机器人通过自我感知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以及所要完成的任务,可以说这个机器人已经拥有了自我意识。只不过它的自我意识相比人类还差得远,但这已经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大技术突破了。有人会质疑强人工智能的研发,认为这是人类自我毁灭的行为,不可否认,让机器人拥有自我意识对于人类来说的确存在着一定风险,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进行研究呢?因为拥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人可以有更好的适应性,能够更高效的完成工作,一些科学家认为,如果我们能够让机器人拥有自我意识,那么我们也应该能够很好的控制它们。不过,对于强人工智能,在我们对前景表示乐观的同时,也要保持谨慎的态度。

2019年,区块链的困局和希望

2019-02-14

2018到2019的时间跨度,是区块链“去泡沫化”的过程。热钱带来的躁动不安,逐渐散去,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区块链的价值。新华社更直接指出,市场出清后,“产业区块链”时代即将到来。

但是,经济学家们对于区块链技术未来发展方向和应用领域,却有着不同的观点。

在腾讯金融科技智库出品《见证2019百位经济学家问卷调查报告》中,关于区块链的意义分歧很大,33%的经济学家认为区块链技术意义重大;32%认为意义一般;19%认为意义不大。

这背后隐含的问题是,区块链技术究竟如何落地,接下来该往哪里走?

值得庆幸的是,当泡沫被刺破后,产业区块链开始走上舞台。

微信图片_20190214100550.jpg

这是新的开始。

在这个阶段,互联网巨头和传统企业接棒行业主导地位,大大小小的区块链技术创业公司开始崭露头角。从应用落地、商业模式探索到与其他前沿技术的结合,尽管遭受质疑,一路磕磕绊绊,产业区块链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

在刚刚结束的“锌火燎原”杭州站沙龙上,锌链接创始人龚海瀚邀请蚂蚁金服、趣链科技、云象区块链、金丘科技、标准链、京衡律师事务所等相关负责人,共同探讨产业区块链的技术应用落地情况和前景。

产业区块链技术应用的探讨

微信图片_20190214100554.jpg

蚂蚁区块链产品总监鱼朋:

我认为区块链有点像工业时代的蒸汽机。蒸汽机其实就是一个热量传递,让气体能够在封闭的状态下产生张力、产生动力的机器,最开始的时候跑得没马快。任何新发明和技术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有发展路径,区块链也是类似的。

区块链概念本身在技术上并没有本质的创新,实际上延续以前的分布式技术、点对点通信技术,加上密码学。在应用场景中做到去中心化,在数据上不可篡改等方面有优势。

在数据时代,区块链以我们的大数据作为生产资料,数据智能作为新的生产力,决定了我们必须要有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所谓的生产关系就是说在这种新的生产力的模式下,人人之间的关系还有企业上下游之间的关系该怎么整理,这就是区块链的魅力所在。

2019年,随着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发展,2B这样区块链落地场景。一项技术也好,一个平台也好,主要还是解决企业从而到人的问题,满足人的需求。

微信图片_20190214100618.jpg

金丘科技区块链战略发展部高级副总裁刘明瑞:

金丘科技做了很多区块链的实际应用落地案例,踩过很多雷。我来举几个区块链应用困局的例子。

第一个困局是麦肯锡文章所指的,支付领域困局。以某区块链支付领域公司为例,xCurrent、xVia、xRapid三种不同的产品,但用得最多的xCurrent只是一个债权,相当于白条,没有使用到真正区块链的技术。xRapid有应用区块链技术,但据说只有一个二线墨西哥的财务公司在使用它的产品,这是因为在支付领域。区块链不是唯一一个解决方案,有很多可替代的方案可以使成本降低,时间缩短。

而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落地最大的问题,首先是没有核心企业,难以建供应链金融的业务场景;其次如果有核心企业,其实都不一定需要区块链了。

我们之前做过大米的溯源。溯源也有一些基本上我们没想清楚的点,比如说区块链可以保证数据不可篡改,但是上链的数据怎么能证明它是真实的?

在新摩尔定律的技术生命采纳周期中,我们认为区块链明显处于早期,即Early Adopters。面对技术生命采纳的鸿沟、高德纳的死亡谷,我们认为区块链技术至今还处于死亡之谷的左侧,可能离跨越鸿沟还稍微有点远。

无论Token价格的变化多少,我们认为区块链产业化的空间确实是大,至于说这条路怎么走,怎么才能真正的做到区块链产业化,我们也不知道,我们只是在寻求真理,但是我们目前还没有找到真理。

微信图片_20190214100622.jpg

趣链科技联合创始人尹可挺:

我们把区块链应用分为三个阶段。

大部分公众对区块链的认识都处于第一个阶段,即比特币阶段,最大的印象就是它是一个不可篡改的账本。

第二阶段是以太坊阶段,我们把它定义成构建跨机构跨行业的新型模式,因为区块链说到底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技术,一个企业内部的方案往往也不会在这种分层的特别明显,跨企业的合作在信息交付上会有一些不同承载。比如,我们今天市场上面做的比较多的,供应链金融里面涉及到生产企业,还有金融行业的,保险的等等,有多个行业共同参与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是我们现在都在做的。

第三阶段我们把它称作趣链阶段,是我们未来追求实现的,可能会比较远期。

微信图片_20190214100626.jpg

云象区块链联合创始人俞之贝:

从我们目前已经落地的案例来看,区块链的商业价值目前还是处于信息层面,利用区块链技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以此来降低业务成本和提升业务效率。与我们希望它能处理到的价值流转层面还有一定的距离。

微信图片_20190214100630.jpg

标准链创始人金海龙:

我认为区块链世界的终极形态是分布式的超级计算机网络,再小的智能产品都是分布式节点,甚至你的手机,家里的任何智能电器,只要是联网的设备都可以是节点,每个节点自由出入,发挥各自的功能。智能硬件结合区块链的特性,通过网关让数据分布式存储在广泛分布的系统中,用区块链逻辑解决数据所有权的问题。

区块链如何赋能实体产业

问题:如何看待区块链技术赋能实体产业?

鱼朋:从这个方面,我们想把成本降低,研发之后所有的企业进来,成本就会降低,降低之后很多的一些企业它慢慢会结成它自己的联盟,所以我们希望推动联盟的发展,有了联盟各个行业或者是跨行之间,它形成各种联盟链。联盟与联盟之间再通过一些跨链的技术导向之后,对这个企业的上下游运转效率,对企业的信用体制,金融都应该带到从点到面,量到质的一个过程。现在我们还不去谈赋能到什么程度,而是全力推这个事情,然后帮助企业有这个意识慢慢进来,进来之后才能够建立一个生态,慢慢往往去推进。

西安软件开发、西安APP开发、西安软件外包、西安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建设、电商软件开发、社交软件开发、直播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制作、西安区块链开发

刘明瑞:我们觉得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区块链是一个后台技术,仅仅靠区块链是不够的,区块链必须要结合其他技术,比如说区块链+数据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往往这种结合之后的技术创新才有可能带来一些行业的变化。

金海龙:我觉得我们真的要赋能实体经济的话,从技术公司角度来说,先把活干好,把这些最底层的先做好,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从需求方面挖掘,再反过来对技术提要求。

越来越多的小程序入口,也治不了薅流量者的焦虑

2019-02-11

微信小程序发布时,张小龙说小程序没有入口,唯一的入口就是二维码,吓退了不少擅长各种互联网增长手段的开发者。

后来微信还是慢慢给小程序增加了一些「入口」,比如在聊天页面下拉可以调出用户最近使用过的小程序。即便如此,微信还不忘跟大家开个玩笑,当你按住屏幕,把聊天页面拉到最底端时会发现一行小字,「这不是入口 ^_^」

微信图片_20190211113955.jpg

相比之下,在微信之后相继推出小程序的快应用、支付宝、百度、今日头条则像比赛一样,争相展示自己入口之多:搜索、网页跳转、应用商店、文章详情页、支付成功页面……像热情的掌柜招揽顾客,「来吧,这里才是天堂。」

不过开发者还是用脚投了票。现在,微信已经有 150 万开发者和 100 万个小程序,日活跃用户达到了 2 亿。相比之下,支付宝小程序数量刚超过 2 万,快应用更惨,上个月小米在微博透露,快应用注册开发者终于超过了 1 万。

微信图片_20190211114000.jpg 

今日头条和百度的小程序,都还在非常早期的阶段,不少开发者像对待一开始的微信小程序一样,还处在观望状态。

当然,如果把原因简单归结为微信的「克制」对其他平台的「放纵」的胜利,显然是偷懒的。一个有 10 亿月活跃用户的社交软件,本来就有巨大的优势。但微信和其他平台小程序冰火两重天的境遇,还是值得我们思考: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入口,究竟有多大的含金量?想要在微信之外的平台有所作为的团队,到底该怎么办?

很多小程序团队都交流过这个问题,上周,我们还特意邀请了 4 位同时在多个平台上线小程序的开发者,举办了一场主题为「

越来越多的小程序平台,开发者/商家该如何选择?

」的圆桌对话。 

很有意思的是,分别来自人工智能、连锁便利店、O2O 和在线直播等 4 个完全不同行业的开发者得出一个相似的结论:小程序更依赖的是场景而非入口,对于各个小程序平台来说,只有在平台主场景上的所谓「入口」,才是有意义的。

入口,本意仅是指进入某一场所的地方。但在互联网领域,这个词有着超出其本意的魔力,所谓「入口」,指的是用户通往其他互联网服务的必经之路。

从雅虎的线上黄页,到 Hao123 网址导航,甚至是 360 安全卫士,无一不是「入口论」的产物。它们帮助无数「小白」用户更方便地使用互联网,并以此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在很多互联网从业者眼中,入口就意味着一切。即使不能成为入口,也要想尽一切办法了解入口、迎合入口、利用入口。因为一旦和入口搭上关系,不管产品做得怎样,都意味着数据的指数级增长。

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入口论已经大打折扣。

在手机上,用户需求被一个个特定的 app 满足,而不再有一个集中式的如关卡一样的入口。虽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成熟,用户逐渐集中到一些超级 app 上,但他们依然会根据这些超级 app 的特点自行选择第三方服务。强行介入内容和服务的分发,很可能会伤害用户体验,最终伤害平台本身。

小程序是超级 app 能力的延伸。最近一片唱衰微信小程序的声音中,就有业内人士敏锐地指出,小程序投资遇冷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以 app 的逻辑对小程序估值是不合理及难以为继的。对开发者来说,「薅来」的流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快速离去。

但如果放在微信生态内看,小程序就像血管一样,把万千个微信群、公众号、聊天页面连接了起来。它能为用户创造价值,也能创造商业价值,即使价值并不是直接的。

支付宝、百度、今日头条也不例外,小程序都是平台生态的一环。同时,用户使用每个平台的主场景也不同,比如百度的主场景是搜索和信息流,微信的主场景时通讯,支付宝的主场景是付款和生活服务。


对开发者来说,不同平台的小程序,需要针对平台的主场景制定不同的运营策略,甚至需要在产品端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YY 直播产品经理告诉笔者,YY 直播的百度小程序上涵盖了短视频,但微信上就仅有直播。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百度由于搜索属性,用户核心诉求是信息的快速触达和浏览,「抓手」主要是信息流,短视频形态更适合引流。但微信的主体是通讯工具,核心是社交关系链,所以 YY 选择直接从主体业务出发来探索内容对群体的触达和服务能力。

科大讯飞用户增长负责人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在微信小程序上,他更关注留存率和月活,因为在微信生态里,绝大多数的小程序来自于微信社交关系链的互相推荐,所以保证有稳定的用户流量很有必要;但是在今日头条和百度上,他会转而关注用户数和转化率,信息流曝光是很多小程序触达用户的核心渠道,他们更加「用完即走」。 

除此之外,百度的搜索关键词对开发者也有很强的吸引力,小程序如果能匹配相应的关键词,势必会带来巨大的流量。齐车大圣团队在百度上线了违章查询小程序,当用户搜索「违章」等类似关键词时,首个搜索结果便会出现违章查询、缴费等功能入口,再次点击后即可调用齐车大圣的查违章小程序。这让齐车大圣的 DAU (日活跃用户)在一个月内增长了 370%。

但目前来看,如何匹配百度关键词,百度会不会引入竞价排名等开发者关心的问题,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西安软件开发、西安APP开发、西安软件外包、西安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建设、电商软件开发、社交软件开发、直播软件开发、西安网站制作、西安区块链开发

几个平台鲜明的特点也意味着它们有明显的局限性,开发者在选择时,要对自己的产品和平台特点有更多的了解。比如今日头条在个人主页和钱包里的入口,百度在个人消息页的入口,支付宝在收藏、信息流的入口,对开发者来说就是个「陷阱」,它们不是平台的主场景,花费过多的精力很可能得不偿失。

对于致力于薅流量的团队来说,小程序并不独立于平台的特点是个不好的消息,因为那些不在平台主场景内的众多入口,不过是巨头们的话术罢了。